圆桌精选之四: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炼成的?
2019年7月5日-7日,第六届注册系统大会(即“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将在湖北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心理健康,传播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大会与【知乎】平台进行合作,举行以“叩问心理咨询”为主题的知乎圆桌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 11 位专家学者作为圆桌嘉宾,与知友共同围绕心理咨询行业多个主题展开探讨。同时,注册系统公众号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持续分享,欢迎大家文末留言,分享观点。
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咨询师的出生并不重要,无论你是做哪一行的,你都有机会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咨询师,但需要有一个成长路径,所以成长对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你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如果你们都有一颗助人之心,想在咨询师这个行业上能走的更远,或者更深的话,其实都是有机会的。 但是怎么去做,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那哪条路更适合我们?可能就需要我们一些更多的思考和分享。 接下来,关于心理咨询学习和执业之路,我谈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当然大家一定会选择去参加培训,学习很多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不过学习是一方面,咨询这一行最重要的是实践和操作。虽然当年我自己学了很多知识,可是我发现我还是不会做咨询。面对一个来访者我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我甚至连第一句话怎么说都不知道。
观察咨询:如果说这就是“自我体验”,我觉得也可以,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咨询,去知道真正的咨询究竟是什么样的过程。
因为大多数人在学习理论之后,还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咨询,所以如果能有机会直接观察是最好的。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作为旁观者观察当然是最好的。但毕竟很少有来访者会愿意,所以培训过程中的模拟,与自己的“体验”就变得很重要。
这样主要是观察的一个过程,我们慢慢开始知道咨询的一些“套路”。开始知道可以说什么话,开始知道应该怎么开场,也开始知道在来访者出现一些特殊状况比如说流泪了,比如说情绪激动的时候,我大概可以说什么话。而这些其实是一种非常感性的、直观的、操作型的认识,可能背后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但是确实会让我们开始“会咨询”了。
在我们充分掌握了咨询师的基本咨询技能之后,加上我们学习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那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咨询本身会变得更有效。但是这个时候也会发现一些瓶颈,比如有些问题你没办法解决,或者说来说去,你觉得咨询没办法推进,或者来访者完全不听你的话,这个时候你会变得很苦恼,困惑。
这个时候,真正能帮到你的,可能只有督导,而且是个别督导,或者是团体督导中由你汇报案例的督导,并不是那种别人报案例,而你在一旁只是看看的督导。督导在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再说一遍,非常重要,因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那么督导师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我觉得,Janine M.Bernard在他的一本书里面讲的就非常好,他认为督导师有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可以很好地帮助来访者。
首先,督导师是咨询师的教师。
换句话说,当你某个流派不熟悉的时候,比如说我没有学习过精神分析的这样一部分,如果你的督导师发现在你这个个案,或者在你身上,精神分析理论的缺乏,让你受困于某个个案或者某一类型的个案的时候呢,你的督导师就教会你,或许给你更多的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一些指导啊,甚至给你讲述一些知识和理论,让你在这部分有非常大的提高,从而突破自己。这是第一个身份,我们把他叫做教师的身份。
第二,督导师的咨询师角色。
其实大家都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咨询本身会引发我们咨询师的内在的深层次体验,就像我经常在我的课上跟同学们分享的,我认为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同时共情也会涉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个最柔软,或者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咨询个案的那些事情会触碰到我们,让我们很难受,很压抑,甚至很痛苦,原来咨询本身触碰到了我们的个人,或者是我们过去未解决的事件。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咨询效能的,就会大打折扣,你会受困于咨询当中,甚至和你的来访者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当这个时候来临,我们就知道你需要你自己的咨询师了。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师可以试着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这个咨询的经验,然后探索到可能影响到咨询过程的个人议题。这时督导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咨询师的角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督导师对受督导者的治疗性干预和心理咨询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只是为了促进受督导者对来访者的咨询效果,而不是全面深入的对受督导者的个人议题进行处理。如果咨询师想要全面深入持续的处理个人议题,则需要选择一个个人咨询师。
第三,督导师的顾问角色。
因为咨询师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咨询师在遇到困惑的时候,督导师可以给你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分享或者给你稍稍指点一下。
比如由于我们长期受着CBT的训练或者人本主义训练,那么可能我们对这个来访者的童年经验地把握或者成长史的把握,可能就没有那么好,那这个时候我们的督导师可能会给我一个小小的建议:或许你可以去读一读这方面的书,或许可以听一听某个人的理论。这个时候就变成了顾问的角色,督导师会给你一个比较好的有机会的一个分享。
让你在这个过程看到其实你的咨询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特别是当我们的咨询陷入困境的时候,就是原来那条路走不通了,怎么办呢?那或许就可以通过督导师的这样一个顾问的角色,给你些方向,让你看到其实咨询有很多的不同的路径。你可以从别的路径试一试,或许会有海阔天空的感觉。
很多人喜欢在遇到问题时,认为是自己的理论或技能的缺乏,倾向求助于培训,希望通过更多地学习理论与技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其实,可能我们忽略了,我们真正的问题,或许是无法把学习到的理论与技术具体地运用到咨询里去。有些人分析起来常常非常有道理,真到做咨询的时候,仿佛就有些无从下手了。这就是我常常说的,很多新手咨询师没有办法把“分析语言”转化为“咨询语言”。而督导却是可以在这方面帮到你的。
因此,面对我们大陆地区目前培训费用大都相对较为昂贵的情况,我非常强烈地建议,特别是新手咨询师,不如把钱省下来去接受督导,这可能要比你花在培训上更加立竿见影!
注: 文章已被注册系统工作委员会和知乎联合主办的《叩问心理咨询》圆桌收录,文章首发于知乎。
陈昌凯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副教授,注册督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2000年起,从事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先后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将于7月5日-7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