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精选之五:心在江湖,哪个流派的咨询师最能“打”?
2019年7月5日-7日,第六届注册系统大会(即“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将在湖北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心理健康,传播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大会与【知乎】平台进行合作,举行以“叩问心理咨询”为主题的知乎圆桌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 11 位专家学者作为圆桌嘉宾,与知友共同围绕心理咨询行业多个主题展开探讨。同时,注册系统公众号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持续分享,欢迎大家文末留言,分享观点。
“流派”算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各类讨论中出现率很高的词了。一般的讨论已经太多了,今天不妨用一个武林的隐喻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想说明的是,我并不是武功门派的专家,这也不一定是个最切合的隐喻,只是我觉得这个隐喻刚好可以说明我的观点。
心理咨询的“流派”好像武林的各种门派,各有特色、各有奇招。门派之间有关系不错的,比如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开山鼻祖;也有互相不对付的,觉得对方是歪门邪道。总之,武当、少林、峨眉、昆仑、华山、崆峒等等门派的存在让江湖好不热闹!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也许也正是江湖迷人之所在。找一个门派习武,不仅意味着你进入了江湖,而且还让你找到归属感,这对于武林菜鸟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不同的武林门派之间招式特点实在差异很大,比如少林武术讲究刚猛有力(少林龙抓手、罗汉伏虎拳,很硬派有没有),武当主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绵掌、柔云剑法、绕指柔剑,怎么都带个“柔”字)。看起来这么不一样,不过它们有最大的共同点:能打!而且都能把人打得很惨!
为什么?招式不一样,那么什么在起作用呢?没错,就是“内力”了!一旦内力尽失,不管招式多么漂亮,在武林中你只能是挨打的份了(请参考武侠电视剧中内力尽失的反派的下场)。
如果将心理咨询的流派比作江湖门派的话,“内力”就是“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 Wampold, 2012)。没有一个门派只教招数不教内力(除非掌门坑你),没有一个门派只需要招数不要内力。
不清楚有没有科学家研究过“内力”,幸好,心理咨询起效的共同因素已经有人研究,并且发现心理咨询的效果更多的来自于共同因素,而不是不同的理论和技术(Nahum, Alfonso, & Sönmez, 2019)。Wampold 和 Imel(2015)提出了一个“情境模型”(Contextual Model)来解释心理咨询如何起效。之所以叫“情境”,就是指去除“不同门派武功招数”(不同流派独特要素)后剩下的东西。瞧!这不正是“内力”嘛!
情境模型认为心理咨询的共同因素,也就是咨询师的“内力”包括:言语流畅性、温暖和共情、情绪表达、说服力、希望感、建立治疗联盟的能力、专业的自我觉察等等,这些因素通过三条路径达成咨询效果:(1)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2)帮助来访者相信你对他问题的解释并让他形成期待;(3)帮助来访者愿意去做一些有利于健康的行动(Action)。
那是不是流派或者理论取向就不重要呢?当然不是!根据“情境模型”,流派及其理论模型可以用来解释来访者的问题,使来访者相信某个理论进而产生期待效应。而且各种能起效的流派及其理论模型都会包含一些促进健康的行动(如精神动力治疗鼓励来访者表达压抑了的情绪,认知行为治疗鼓励抑郁的来访者先动起来再说以及更适应性地看待想法),当来访者相信这个理论模型时,他们就更可能去做那些能促进健康的行动(客户被推销员说动了心,才会买产品,否则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
基于“情境模型”,一个心理咨询师一定要花更多地精力打造“内力”(如果没办法训练出共同因素,不建议入行),不需要学习太多的流派,但要至少在一个流派或理论取向上学精、学透。如果你自己都对你所学的流派一知半解或并不认同,那怎么让来访者相信它呢?此外,有时候来访者和流派或理论取向之间也会有匹配的问题,比如某些来访者会更容易相信某些理论模型,如果你熟悉的理论模型并不和他匹配,你帮到他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因此,未来心理咨询师培养注重的是:(1)着力加强“共同因素”(2)学精一种理论模型并在该理论模型指导下进行反复的临床实践(3)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了解4个主要流派:精神分析或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人本、家庭。(Rousmaniere, Goodyear, Miller, & Wampold, 2017)。
之后,随着你内力逐渐深厚,武功招数愈发稳固,见识过的门派武功越来越多,你也许会发现“整合”是如此水到渠成。此时你已成为了武林的传说,你的内力和各类招数和你这个人融为一体,你在弱肉强食的江湖只有一个目标:打倒敌人!不管用什么!专家级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共同因素和各种干预方法早已和他们融合,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帮到来访者!无论用什么方法!
当然,请记住,在“整合”之前,务必修炼好“内功”,并精通一种武功招式。否则,那只能是一种“混合”。
Nahum, D., Alfonso, C. A., & Sönmez, E. (2019). Common Factors in Psychotherapy. In A. Javed & K. N. Fountoulakis (Eds.), Advances in Psychiatry (471-481).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Rousmaniere, T. , K. Goodyear, R. , Miller, S. D. and Wampold, B. E. (2017). Improving Psychotherapy Outcomes. In T. Rousmaniere, R. K. Goodyear, S. D. Miller and B. E. Wampold (Eds ), The Cycle of Excellence(265-275).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Wampold, B. E. (2012). Humanism as a common factor in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49(4), 445-449. Wampold, B. E., & Imel, Z. E. (2015).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 The research evidence for what works in psychotherapy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注: 文章已被注册系统工作委员会和知乎联合主办的《叩问心理咨询》圆桌收录,文章首发于知乎。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博士,中科院-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中国第一批注册督导师(D-06-073),美国认知治疗学院Fellow和认证治疗师(01097)。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常务委员,中国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2007-2017)。主编、翻译教材、专著30余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外学术论文160余篇。精神医学临床工作10年,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实务工作30余年。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将于7月5日-7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