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精选之二:收费越高,效果越好?你可能也会遇到一个“假”咨询师
2019年7月5日-7日,第六届注册系统大会(即“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将在湖北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心理健康,传播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大会与【知乎】平台进行合作,举行以“叩问心理咨询”为主题的知乎圆桌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 11 位专家学者作为圆桌嘉宾,与知友共同围绕心理咨询行业多个主题展开探讨。同时,注册系统公众号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持续分享,欢迎大家分享观点。
免费的心理咨询是否靠谱无法一概而论。
从来访者本人(或其监护人)是否付费的角度看,据我了解,比较靠谱的免费心理咨询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以下情形:
(1)大中小学生在校接受心理咨询;
(2)员工在本单位或公司接受心理咨询;
(3)个人在心理健康类公益活动中接受心理咨询;
(4)个人在社会专业机构或私人执业者处进行首访;
(5)个人在某个咨询师培训项目或科研项目中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否靠谱,并不依据来访者是否付费加以判断。上述1、2、5三种情形的心理咨询,实际上已由第三方付费(含项目经费),第三方通常负责管理心理咨询师及其专业工作,因此有一定的保障。上述3、4两种情形的心理咨询,一般属于一次性服务,主要涉及心理教育和初步的心理评估,某些来访者可以从中获益。
心理咨询是否靠谱,涉及到心理咨询专业伦理最基本的关切:能否优先保障来访者的正当权益。一般而言,无论是否收费,正规的专业机构、具备专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提供靠谱心理咨询的可能性相对高一些,而不正规的机构、不具备专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提供靠谱心理咨询的可能性则相对低一些。
如果有意无意地将机构或心理咨询师个人的利益(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置于来访者的正当权益之上,包括上述五种情形在内的所有免费心理咨询以及收费心理咨询都不靠谱。
另外,如果排除机构或心理咨询师个人违反法律法规和心理咨询专业伦理的情形,由于沟通不良以及来访者(或其监护人)某些不合理的期待、偏见或误解,所有的心理咨询也都可能被视为“不靠谱”。
免费心理咨询和收费心理咨询之间有诸多差别,主要谈两个方面来谈:
(1)工作“深度”不同。一般而言,因工作环境和咨询目标不同,免费心理咨询的工作“深度”整体上浅于收费心理咨询。比如,学校心理咨询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而非解决“深层问题”,公益性心理咨询更注重普及心理教育或是基于心理评估提出专业建议。当然,细看具体工作的话,免费心理咨询并不都是浅尝辄止、无视“深层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或员工适合通过较长程的咨询解决创伤或协助与促进心理障碍康复;收费心理咨询也并不都是聚焦“深层问题”、只管深度挖掘,比如有些来访者的咨询目标着眼于现实层面,希望学会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或提高行为管理的能力。
(2)咨询关系不同。金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来访者和咨询师彼此的角色期待,甚至可能将他们与第三方(个人或机构)的情感瓜葛卷入咨询关系之中。因为金钱,咨询室内可能上演许多恩怨情仇。若用专业术语讲,金钱会带来复杂多样的移情与反移情。
1、免费心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情形
来访者可能的反应:
▼ 来访者容易对咨询师心存感激、敬畏或愧疚,进而容易迎合、顺从或讨好咨询师、压抑或委屈自己,甚至被动攻击咨询师;
▼ 也可能质疑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与责任心,因而动摇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 还可能对咨询更加重视和投入,进而有助于咨询进展和效果;
▼ 或是可能对咨询缺乏承诺与投入感,导致咨询进展缓慢或效果不佳;
▼ 或是理所当然享福利、无可奈何受压迫,将咨询师当作第三方的“替罪羊”进行消耗或攻击(比如将咨询师视为陪聊对象,比如被要求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或员工敌视咨询师)。
咨询师可能的反应:
▼ 咨询师容易有救世主情怀或英雄形象,对来访者心怀悲悯慈爱、亲和可靠,容易较快建立信任温暖的关系,说话也会更有“分量”,从而有助于咨询进展与效果;
▼ 但也可能太过“用力”,造成关系或权力失衡,指导多于助长、单干多于合作,导致来访者依赖退行或对抗疏远;
▼ 还可能对咨询设置不够重视,可能随意延迟或缩短咨询时间;
▼ 或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咨询进展和咨询目标,变得过于被动或懈怠;
▼ 或是触动得失心,以致有的咨询师勉强仗着专业情怀或其他获益(如丰富自己的咨询实践经验)而投入工作;
▼ 或是因第三方的管理要求或任务而心有旁骛,甚至陷入伦理困境(比如限定接受咨询的次数,比如劝说来访者进入收费咨询)。
2、收费心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情形
来访者可能的反应:
▼ 来访者更主张“消费者权利”,更重视咨询效果,容易深信或迷信咨询师是有各种有效方法的万能专家,因而更指望咨询师却放弃或减少自己对改变的努力或投入;
▼ 也可能因为付费而在咨询中更加重视和投入,进而有助于咨询进展和咨询效果;
▼ 还可能将咨询师视为“服务员”或“销售员”,容易提防、质疑、不满或指责咨询师和咨询进展;
▼ 或是将咨询视为交易或买卖,可以共事但在情感上疏远咨询师,甚至设法“占便宜”(比如咨询有意延时);
▼ 还可能将自己与第三方的情感瓜葛卷入咨询关系(比如未成年人因父母付费而对咨询师和咨询本身更加抵触、顺从或积极主动)。
咨询师可能的反应:
▼ 咨询师容易背负责任感或愧疚感,以致在咨询中可能有意无意地总想多做些什么,或是过于“用力”,对来访者更加照顾或指导,甚至被动攻击来访者;
▼ 也可能因为自己对费用的扭捏或回避的态度,不能为来访者提供成熟的社会化榜样;
▼ 或是“选择性”无视费用对双方的影响,造成咨询关系问题的隐患;
▼ 还可能过于在意自己的得失,或是非常重视咨询设置以避免被来访者“剥削”,或是将自己与第三方的瓜葛卷入咨询关系(比如因待遇低于自己的预期而感到被“剥削”,比如未成年人父母的高期待或费用上的冲突)。
心理咨询的付费,实质上是为咨询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付费,并不是为保证咨询效果付费;费用标准与咨询师资历、物价水平等有关,从一般意义上看,由于费用标准与咨询师资历之间的关系,因此与咨询效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并不绝对。
由于影响咨询关系的人和事非常复杂,以上情形只能是相对而言,因为它们可能发生在所有的心理咨询中(包括免费、优惠或低费、高收费和费用标准调整时),甚至可能与金钱无关。
注: 文章已被注册系统工作委员会和知乎联合主办的《叩问心理咨询》圆桌收录,文章首发于知乎。
王铭 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4-044)、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参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申请标准和评审办法的修订工作。
2002年起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务工作,现任教于武汉理工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情绪障碍、心理咨询过程与效果、心理求助;主要讲授《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变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截至目前,在学校和社会专业机构累计咨询时长逾4000小时,为硕士研究生、高校心理咨询师等提供团体督导及个体督导累计逾300小时。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将于7月5日-7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欢迎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