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第六届中国注册系统大会全纪录

DAY 2(一)

2019年7月6日上午8:30至10:20,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会议开展了16场科学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一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在中国:实操与研究(ACHPPI)


1_wps图片.jpg


人本、精神分析、CBT哪家强?文化交流、冲击下,中国心理咨询会往哪个方向走?我们来听听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老师怎么说!谢东老师从文化及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发展谈起,展延到文化对咨访双方的影响。徐慧老师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咨询关系与咨询效果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在中国治疗效果最好的是本土化咨询与体验式咨询。吴今老师指出文化是共情信息来源的很大部分,需要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概念与典型西方文化区分开。缪心尚(Adriana Miu)老师报告其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有更多创伤后成长——这暗示了诸多文化因素,也为治疗方面提供新方向。最后,贾晓明老师总结了多元文化分析的演变历程,为中国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提出愿景。



· 研究报告二

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及应用


2.jpg


在樊富珉老师的主持下,张英俊博士介绍了羞耻感团体干预对女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性的作用,许材栋警官介绍了具体的干预方案。随后,张焰老师介绍短程焦点团体辅导与治疗的特点和优势。紧接着,贾煊老师带来了团体心理咨询中有关凝聚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讲解。最后,邵瑾博士分享了其对于团体咨询成员的共情表达类型及特点的研究。四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带我们走进团体心理咨询这一复杂而神奇的圆圈,激发起我们对其进行更多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 研究报告三

自杀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


3_wps图片.jpg


在杨丽老师的介绍下,应梦婷老师带来了以《自杀意念者与自杀行动者的自杀相关动机过程之差异》为主题的报告,安莉老师介绍了《大学生自杀尝试者的决策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林琳老师讲解了《冲动性与学业成绩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分析》,程诚老师带来了《自杀易感性人格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的研究,杜睿老师以《自杀的自我损耗阶段模型:构建、发展与检验》为主题进行了介绍。五位老师主要从研究背景、各种可能的自杀模型、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结果进行了讲解。会场没有因“自杀”主题而沉闷,新的研究与发现让“自杀”的话题积极且充满希望。


· 研究报告四

督导相关研究


4_wps图片.jpg


由桑志芹老师主持,陈瑜、伍思琪、高虹月和游琳玉四位学者分别带来了对咨询师个人成长以及保障当事人利益有效的有关督导的研究报告,来自不同咨询领域的观众都对他们的研究话题很感兴趣,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 研究报告五

哀伤干预与研究新进展


5_wps图片.jpg


由王建平老师主持,朱廷劭老师、刘正奎老师研究员、张静老师、徐鑫博士就“哀伤干预及其新进展”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会议主要报告了失独家庭的表现、社交网络活跃以及失独人群的现状研究,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学术兴趣,促进了大家对失独人群哀伤情绪的关注。


· 研究报告六

心理咨询伦理研究


6_wps图片.jpg


由钱铭怡老师主持,共有6位发言者进行了报告。其中赵燕老师深入讨论了咨询转介中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徐文倩老师关注的是高校心理咨询师在自杀个案工作中保密突破的伦理议题,张君睿老师创造性地以实验方式测试知情同意呈现内容对咨询师受到的评价及求助意愿的影响,钱秭澍老师用模型来研究中国人和谐特质、内外控人格与心理咨询伦理推理之间的关系,张永婧老师填补了学术研究中关于中国普通公众的心理咨询伦理意识的空白,徐枟老师则以一种更偏向文化视角的方式探讨当心理学宣传遇上媒介传播时的冲突与出路。


· 研究报告七

心理咨询与治疗元(meta)分析


7_wps图片.jpg


任志洪老师主持进行了一场烧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元分析的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博士生刘宇首先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赵春晓带我们了解国人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提升效果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阮怡君从脑成像视角分析了抑郁和焦虑障碍治疗的神经心理机制。北京大学硕士生张雅文解读了正念冥想对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四位老师以元分析角度分别对不同主题进行了报告,促进了国内心理研究中的元分析方法应用。


· 研究报告八

心理卫生素养的提升机制的干预研究


8_wps图片.jpg


五位老师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炼精华,为观众带来先进实用的研究成果。夏勉老师讲解如何有效运用干预降低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症内隐污名和外显污名,以正向影响其对抑郁症的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魏晓薇博士则从公众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备受争议的心理疾病污名化与心理疾病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最新证据。贾玥蕾以讲述故事的口吻,作为研究者亲身经历与一位患病40余年的精神疾病患者接触的全过程,她形象地诠释了精神疾病污名化背后,更是作为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作为群体的深刻共情,震撼全场。刘丽虹老师则运创新性地用GNAT范式研究了教育和想象接触对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效果。李凤兰老师对本次报告作出精彩点评。本次系列报告从多角度、多层次极大地丰富了心理疾病污名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卫生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干预手段提供了最新证据和干预方向。


· 研究报告九

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研究


9_wps图片.jpg


我们都知道咨询有效果,那到底什么让咨询有效呢?李凤兰老师介绍了中国当事人眼里的咨询师的指导。于丽霞老师介绍了心理咨询反馈的作用机制,总结出咨询效果和工作同盟之间的关系。倪聪老师介绍了咨询会谈中的人际互补及其工作同盟、咨询效果的关系。谌燕老师介绍了会谈初期咨询关系建立的社会行为结构分析。


· 研究报告十

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效能


10_wps图片.jpg


在潜江厅的热烈掌声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陈昌凯老师团队做了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效能的专题报告,徐枟同学做了《线上、线下心理咨询的效果研究》的报告,陈曦老师做了《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现状及实施挑战》的报告,刘芊滋同学做了《网络与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同性质的自我暴露差异探究》的报告,陈星同学做了《网络心理咨询中间接性熟人关系与其专业咨询关系的匹配性研究》的报告。五位讲者分别通过所做过的调查研究和工作中实践经验对网络咨询进行了探讨。会场气氛热烈,发言积极,大家对于网络咨询的各种问题加深了思考,同时也呼吁大家在建设更好的心理网络咨询工作方面继续努力。


· 研究报告十一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持续辅助心理咨询的效果与研究


11.jpg


由赵静波老师主持的“高校精神障碍学生持续辅导心理咨询的效果与研究”科学研究报告于丁香厅顺利开展,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李雪果、陈熔宁、陈洁、汤思尧老师向大家分享了高校对抑郁、双相障碍与边缘障碍的干预经验,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树洞回响”公众号的运营经验。


· 研究报告十二

临床干预案例与模型


12.jpg


在刘兴华老师的主持下,几位老师在茉莉厅开展了以“临床干预案例与模型”的主题报告。刘丹老师介绍了一例多动儿童为索引病人的系统式治疗取向的咨询案例的个案概念化;李庆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运用鼓圈技术在云南带领监狱戒毒人员成功戒毒的经历;郭芮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心理咨询与实务中的“夸父”心理意象分析;徐静老师分享了一例神经性呕吐接纳承诺疗法治疗个案报告;夏莉老师则介绍了自己对“厌学”问题中认知因素的一些看法。


· 研究报告十三

临床干预疗效研究


13.jpg


恩施厅里,五位讲者为我们带来多样的临床干预疗效研究。潘霄老师介绍了VR技术在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的探索,王浩宇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对社交焦虑患者进行网络干预的研究,佘壮老师展示了正式反馈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贺金波、苑志敏老师分别在网络成瘾患者研究和心理书画艺术治疗方面作了报告。


· 研究报告十四

心理咨询专业化相关因素


14.jpg


本场报告会由孟莉老师主持。刘陈陵老师就来访者动机对咨询效果的影响这一新颖的角度展开了报告。龚勋老师的《96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展示了湖南省心理健康健康行业的现状与不足。田广晓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大陆地区大学咨商师涉及双重关系伦理的本土化探究》。曾翘楚老师从实时新闻引出心理学专业人员与媒体合作的伦理问题与应对,向参与者讲解了她的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顾昕宇老师汇报了运用MMPI-2和罗夏墨迹测验在韩国的调查研究结果。


· 研究报告十五

临床病理机制研究(一)


15.jpg


针对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来自韩国的顾昕宇老师以在韩的中国留学生为对象,对隐性自恋倾向者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进行了报告;郑仪航老师研究了人际效能感、人际压力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胡静雯老师则另辟蹊径,探究的是乳腺癌患者PTSD症状对看护者负担的影响中焦虑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刘艳红老师做出了早期亲子分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设计;蒲明慧老师分享的是工作记忆训练对高冲动性个体行为抑制及决策的影响。


· 研究报告十六

临床病理机制研究(二)


16.jpg


本场报告会由瞿伟老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名博士生研究生——张瑞睿、朱雪丽、林艳霞和朱梦鹃分别展示了自己有关于心理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结果,并且与现场老师们进行了经常的思维碰撞。


140年前的一天,是科学将心理学从哲学的思考中分离出来。2019年的今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来心理咨询发展的路径。



文字来源|资料翻译与内容加工组

图片来源|摄影与摄像组

美编|龚月婴、崔蕴涵   审核|张华、林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