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疫情下的哀伤—给专业人员的知识、理念与方法建议(2)

哀伤咨询的理念、目标与方法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哀伤的常见反应以及病理性哀伤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哀伤都是病理性的或需要专业辅导。但是当丧亲是创伤性的,或者哀伤反应持久、强烈并影响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就需要专业工作者提供专门的咨询/辅导。

同时,几乎所有的丧亲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哀伤支持。而在理念和目标方面,哀伤支持和哀伤咨询都是相通的。今天本文将介绍哀伤咨询的基本理念以及服务模式。


Grief Counseling可翻译为哀伤咨询或哀伤辅导,主要指为丧亲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本文中统一采用哀伤咨询。哀伤咨询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一般原理。然而涉及丧亲的独特理论以及与其他心理应激的区别,哀伤的适应有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工作理论,咨询师需要接受专门的哀伤咨询训练。


哀伤咨询的目标


许多哀伤理论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哀伤的角度。不同理论间对哀伤咨询的目标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哀伤咨询是帮助丧亲者从急性哀伤期顺利过渡到整合哀伤期。

哀伤咨询的目标具体而言是:

第一、协助丧亲者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

第二、鼓励丧亲者接纳死亡发生的事实。

第三,促进丧亲者接纳新的角色改变,适应亲人不再存在的现实生活。

第四,增进丧亲者在哀伤过程中重构生命的意义。

尽管我们列出了这些目标,但哀伤工作绝不是按固定步骤完成作业。专业工作者要保持谦逊和尊重,尊重个体独特的哀伤过程和哀悼方式,陪伴和支持丧亲者走过哀伤。


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


疫情下患者去世前和家属是隔离的,当患者去世的时候,家属没有陪伴在身边,也没有目睹死亡过程,因此当家属获悉死亡的消息的时候,往往会感到非常突然且缺乏真实感。

突然的死亡和缺乏真实感的丧失都是造成病理性哀伤反应的风险因素。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该尽量让家属对病人的病程有了解:例如,让家属对于整个治疗过程和患者的身心状态有了解,在患者情况急剧恶化和生命危急时就能通知家属,而不是仅仅在宣布死亡后告知。给家属讲述更多关于死亡的细节,例如死亡的具体时间,抢救的步骤,患者临终时的状态和遗言,以及患者遗体和遗物的照片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家属获得真实感,和逐步接受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也是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现,这个不仅符合哀伤辅导的理念,也符合医学人文的导向。


与此同时,哀伤的适应过程中,尤其是对突然和创伤性的死亡的应对中,丧亲者是难以切断与逝者的联系,顺利接受死亡的现实,然后开始新的生活。与之相反,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continuing bond)是当事人寻求安慰和理解丧失的事实,并且逐步从中构建出新的意义和对亲人去世的理解、接受的重要载体。持续性联结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保留患者遗物并且进行回顾和梳理。不少丧亲者都提出了这样的需求,这是他们适应哀伤的一部分。

对因疫情而去世的患者而言,手机是其生前密切使用的私人物品,因此对于家属也有非常独特的重要意义。从重大疫情担心传染的大局考虑,做统一处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希望在安全的情况下能够给亲朋好友留下可以纪念的东西,比如用患者的手机拍张照片存在手机里,手机消毒后统一保留,后期家属认领。当然这个又给当下紧急的疫情增加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确实是需要的,不然后期的工作将更加复杂,更加难以处理。我们只能通过各方通力合作,逐步完善我们的处理过程,增加人文性。因为我们知道,从哀伤适应的心理层面来说,患者手机里保留了其生前的生活和工作痕迹(例如相片,经常使用的app,文档,聊天记录,语音视频等),重温这些内容是丧亲的家属与之产生持续性联结的重要方式。

从实际层面来说,手机里或许保留的重要个人或者家庭信息或许也是家属希望保留的。例如文件密码,家庭计划,通讯录等。因此,手机的妥善处理对于家属接受现实,适应哀伤,建立持续性联结以及处理实际的身后事料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到相关的伦理原则,因为手机与其他的遗物有别,存储大量的私密信息,如何处理这些私密信息,还需要细致的考虑。但毋容置疑的是,逝者的遗物是很重要的丧亲者与逝者保持连接的重要媒介,而持续性连接在哀伤疗愈中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哀伤咨询及服务模式


哀伤咨询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积极预防模式:对所有遭遇亲密关系丧失的丧亲者,特别是失去孩子或父母的家庭,从预防的角度提供哀伤咨询服务。其假设是丧亲是重大丧失,都应该提供辅导。

第二种模式是丧亲者主动求助模式:当丧亲者主动求助时才提供帮助。

第三种模式是危机情境下干预模式:在因丧亲引发心理危机时或之后立即提供干预。

在哀伤咨询领域,大部分工作模式是第二种,即有求助才帮助。目前全国建立了很多针对疫情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属于第二种模式,未来疫情过后,丧亲者还会有长期的哀伤咨询的需求,需要第二种模式。但在此阶段,第一和第三种模式可能更加需要。


因疫情下的丧亲是突然的、非预期性的事件,加之在疫情管控等措施影响下,丧亲者的哀伤反应可能因现实层面的压力而发生延迟和滞后。

我们常说哀悼是让丧亲者有机会做到“四道”:道歉、道谢、道爱、道别。而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受传染病防控相关法规要求不能遗体告别,丧亲者无法用惯常的丧葬仪式祭奠亡者,增加了丧亲者病理性哀伤的风险。

因此,疫情中的哀伤咨询服务可启动第一种模式,通过媒体大众化的心理教育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哀伤反应的基本知识和哀伤疗愈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媒体方式替代性的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在尊重丧亲家庭意愿基础上协助他们开展安全的悼念活动,为其提供围绕现实层面问题解决的帮助。


在疫情背景下,哀伤咨询等服务工作绝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一方能够独立完成的,很多时候更需要临床社工的大力协助。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用哀伤咨询的理念去影响大众,影响媒体和相关职能机构和部门在疫情背景下看见丧亲者的哀伤,预见可能的病理性哀伤的出现,用专业理念和使命感维护丧亲者的心身健康,促进社会心态的稳定。


疫情下哀伤咨询服务也需要第三种模式即危机干预工作。重大疫情下服从大局,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是第一的、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行的管控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接下来可能引发丧亲者的急性创伤反应,也可能激活丧亲者原有创伤、引起精神障碍复发而造成心理危机,此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危机是一种暂时现象,但对一些丧亲者而言,哀伤却是长期的,需要持续支持。随着疫情发展到后期直至结束,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鼓励丧亲者主动求助,获取哀伤咨询服务。

疫情背景下,我们认为三种模式都需要并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哀伤咨询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专业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和建构适合疫情背景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哀伤咨询模式。

在当前的疫情背景下,专业人员该如何开展哀伤咨询及服务工作呢?本系列第三部分将介绍具体建议和资源推荐。


(徐洁、何丽、李洁参与本文撰写)

1.jpg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反思团队的心理援助网络团体督导 看见疫情下的哀伤—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