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疫情下的哀伤—给专业人员的知识、理念与方法建议(1)

看见疫情下的哀伤

——给专业人员的知识、理念与方法建议



2020年新型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人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丧失,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有人在这场疫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截止2020年2月15日,已有1524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后死亡,目前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020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是2.1%。每位逝者身边都有诸多至亲挚友,他们正在经历剧烈的丧亲之痛,亟待关注和抚慰。此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我们,举国同悲。摆在心理学专业工作者面前与哀伤有关的工作议题逐渐浮现出来,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做出专业性的准备和行动。本文作者紧急撰写了疫情背景下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哀伤咨询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建议。我们期待更多的心理学同仁们联合起来一起看见疫情下的哀伤,协助正在经历哀伤的人们。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刊发,涵盖:疫情背景下的哀伤反应、哀伤咨询的理念、目标与方法、以及给疫情背景下开展哀伤咨询的具体工作建议。





认识与理解疫情背景下的哀伤反应



1
丧亲者一般的哀伤反应

哀伤是丧失亲人后的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丧亲者会出现包括情感、认知、行为、生理、人际关系和精神层面的各种反应。


哀伤是一种正常而复杂的体验。它最大的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渴望见到逝者、想念逝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痛苦:悲伤、内疚、愤怒、否认、责备自己或他人、难以接受亲友已离世、感觉自己的一部分自我已随亲友的离开而逝去、无法体验到积极情绪、情感麻木、难以参加社交活动或处理其他事务。

与此同时,丧亲者的身体也会通过其独有的方式进行哀悼:感觉胃口不好、不怎么想吃东西,睡不着、容易惊醒、常常做梦,甚至是噩梦。

2
影响哀伤反应的因素

丧亲反应会受诸多因素影响:

➢人口学因素,如性别,男女的哀悼方式不同;

➢丧亲相关因素,如死亡原因、逝者年龄、是否对死亡有预期、丧失对象、生者与逝者的关系等;

➢除此之外,生者的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哀伤经验。


研究者总结了哀伤状况的风险因素,其中包括突发的、创伤的、暴力性的、没有预期的、毫无准备的死亡;失去的对象是孩子或者其他处于中心地位的家庭成员;多重丧失(不止经历一位亲友的离世);继发于公众群体性的死亡事件;目击创伤性死亡场景;丧亲者有其他既往的身心障碍史(如心脏病,抑郁、酒精依赖等);极端痛苦漫长的临终过程;单一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次疫情下的丧亲不但是突发的、创伤的、没有预期的、毫无准备的死亡,而且在亲人临终阶段无法陪伴,甚至可能连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无法进行简单的告别,更无法举办丧葬仪式。这些是评估疫情背景下丧亲者的哀伤困难程度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尤其是要考虑到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对于丧亲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3
正常与异常的哀伤反应

在丧亲初期,丧亲者会感受到剧烈痛苦,并出现强烈的哀伤反应,这个阶段的哀伤反应被称之为“急性哀伤”反应,它属于正常哀伤的一部分。


在急性哀伤阶段,以支持和陪伴为基本原则,专业人员要协助丧亲者在此阶段做正常化和稳定化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急性哀伤趋于缓和,丧亲者可能仍有哀伤和痛苦,仍然会渴望见到逝者,但已经能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能够继续生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整合性哀伤”。


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依靠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度过急性哀伤期而实现整合性哀伤,但是,少数人却无法顺利渡过。尤其是前面讲到的高风险状况的丧亲者,他们的哀伤过程的困难性被大大增加,最终可能出现病理性哀伤反应。根据这次疫情的特点,我们预期这次疫情下的丧失如果不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出现病理性哀伤的比例会大大增高。经历病理性哀伤的丧亲者其生活社交以及学习等各项功能都将受到明显的影响,需要系统专业的哀伤咨询或治疗。


关于病理性哀伤在学术界有许多名称:创伤性哀伤(traumatic grief, TG)、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 CG)、延长哀伤(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这些名称不等于诊断名称。其症状与抑郁、创伤后应激症状有重叠,但作为一个疾病来说是分属于不同的障碍。

因此,在丧亲者罹患病理性哀伤的比例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字,因为诊断名称及其内涵不一致。模糊的来说(因为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评估工具,而且调查了不同的原因的丧亲者),在丧亲的成人当中,检出率大约是10-15%,而这些丧亲者大多是因自然原因(比如年老、生病等)失去伴侣或者父母。然而,在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或因为暴力原因的丧亲者当中,病理性哀伤的检出率大约是30~50%。

4
疫情背景下特有的哀伤反应

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下经历亲友离世的丧亲者可能会经历情绪上的愤怒、震惊、否认、麻木、自责、后悔和内疚,无奈,无力、无助;生理上的睡眠失调,食欲不振等强烈的反应。

由于这次疫情的突发性、严重性以及早期存在的响应不力问题,丧亲者的哀伤可能还会表现为对外界的愤怒、对他人的责备;由于这次疫情的持续性,丧亲者在失去亲友后还要继续与新冠病毒做斗争、仍然需要保持在应激状态下,也可能出现情感麻木、不真实的感受,以去应对持续的压力。由于新冠病毒的突发性、传播性强等特点,丧亲者无法与亲人告别,也无法通过惯常的丧葬仪式表达和处理哀伤,这使得疫情中丧亲者的哀伤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这次疫情是一个重大社会应激事件,它不仅是个体的丧失,也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哀伤反应。


理解常见的哀伤反应以及正常与病理性哀伤的区别是专业工作者进行哀伤支持、辅导/咨询的前提。本文第二部分将介绍哀伤咨询的基本概念以及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哀伤咨询及服务模式。


1.jpg


热线心理援助人员的自我情绪管理与关照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