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实“金字塔援助”工作模式

注册心理督导师线上督导培训记事(1)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注册系统注重发挥注册系统专家队伍优势,采用“金字塔援助”“的工作模式,积极为注册督导师提供交流、讨论、答疑、培训和督导平台,分层分段、平稳有序的开展抗疫心理援助工作。


1月28日



首次线上督导培训活动于2020年1月28日晚进行,活动由注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贾晓明教授主持,副主任委员赵旭东教授进行专题讲座,120名注册督导师参加。


赵旭东首先介绍了在以往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援助在控制社会恐慌、管理社会心态方面发挥的作用(如SARS 危机、汶川地震等)。随后引用不同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帮助督导师了解目前公众心态走向(情绪变化趋势)、求助人员特点与求助问题类型等。还特别介绍了国内外医学、病毒学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致死性等概念和澄清,帮助督导师们掌握对本次疫情的基本医学知识。赵旭东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在危机干预灾难管理方面,要注重科学理性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避免被英雄情节裹挟而不愿休息。讲授之后,与会者结合自己督导一线心理救助人员的工作实际,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旭东和贾晓明教授先后进行了反馈和补充。赵旭东强调:在心理急救与危机干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敏感。此外,在本次疫情心理援助中,充分动员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发挥应有作用。贾晓明教授从临床督导的实践工作中,强调督导师作为把关人的专业责任,对于不具备胜任力的人员,应该透过介绍专业伦理中的无伤害原则说明缘由,引导开展与其胜任力匹配的工作。


1 月 29 日



第二场督导师线上活动如期举行,由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杰博士和委员马向真教授联合主讲,共有 105 名督导师参加培训,由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培训时长由原定的 60 分钟延长至 100 分钟。


本次活动,由注册心理督导师沈家宏(注册号:D-19-044)和贾艳滨(注册号:D-19-080)进行督导案例报告,他们分别提供了近日在抗疫心理救助工作中的实际督导案例,与会者围绕传染疾病类公共事件的特殊性、热线/网络等远程应急心理援助的工作定位、危机干预督导的职责与功能等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研讨热烈而富有成效,最终,督导们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一:

根据注册系统成员在2003年非典期间提供的热线服务经验,疫情心理热线求助问题呈现一定的规律,在初期(第一周)有较多询问医学问题,疫情心理援助咨询师应该掌握有关疫情的基础医学知识,但应了解应用医学知识的范围和限度,即要能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接受医学平台的鉴别,同时,与疫情防护有关的必要的国家法律法规也是需要掌握的。这样既能够把握心理热线服务的职业界限,也能帮助咨询师减少因相关知识不足而带来的焦虑。


共识二:

明确疫情心理援助咨询师的工作定位,心理咨询人员的作用不是鉴别来电者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初步医学诊断,可以推荐来电者/来访者使用微医等网络平台。


共识三:

强调疫情危机事件下的督导功能:督导需要尽快帮助受督导者界定问题以保护来访者利益,同时借此过程提升咨询师专业胜任力。督导师同时担任着保护来访者利益、保护公众福祉以及提升受督导者胜任力的职责。某些情况下,这种危机情形下的督导可能更接近案例管理,需要督导留意心理急救/危机干预不是解决一般心理咨询问题,而是应急的问题。各地疫情下的心理服务机构应准备必要的转介医学资源信息和能提供紧急干预的专业资源等转介渠道。


在督导师们交流了各自实践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之后,马向真老师从危机督导中的核心功能、督导的作用、督导关系、督导师的伦理责任以及督导师的自省与批判性分析等方面,分享如何考虑并维护督导边界;钟杰老师介绍了基于胜任力模型如何开展督导工作、并利用此模型尽快对受督导者进行胜任力情况的评估;贾晓明老师介绍了督导区辨模型中提到的督导师扮演了教师、咨询师与顾问的三类角色,强调督导师要觉察在什么情形下运用哪个角色更适合与受督导者进行工作。


最后,本次研讨也特别强调督导培训中的伦理设置,要求与会督导师选择安静、不受打扰且无他人在场的环境。最后,贾晓明老师向大家介绍与卫健委联络的最新进展,邀请督导师持续反馈并提供建议与方案。


3.jpg



没有了 注册系统湖北心理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