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站上北京大学的心理咨询演讲台——你来定!

1.png

2(1).jpg

《奔跑吧心理咨询师》2015年首次亮相于第四届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大会,是一个为青年咨询师们提供展示独特自己的舞台,旨在打造一个心理健康行业的先锋观点集会。

今年,搭着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大会的春风,《奔跑吧心理咨询师》再次起航。自4月28日发布通知以来,共有来自医院、高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社会企业以及私人执业的共二十余位心理健康从业者积极报名,与我们分享各自的经历与想法。

经过项目组第一轮筛选,共有12位候选讲者脱颖而出,进入接下来的网络投票阶段,最终根据得票情况将有9名讲者登上629日晚北京大学“奔跑吧心理咨询师”的演讲舞台,在近百位现场观众与数万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此次活动的观众面前分享和表达!

3.png


00.png


第1位候选人

6(1).jpg乔淼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出国英语考试培训及研发专家,「在行」注册行家,写作出版国内第一本心理传记《我的父亲是loser》((影视改编权已由张一白导演工作室购得))

演讲主题

最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师

作为一个多年来不断实践和主张「斜杠(Slash)」的人,我的工作横跨多个领域。以此种方式「顺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有经济上的考虑:初入行的心理咨询师很穷,不得不用另一些工作的收入来「养」。但另一方面,从事其他工作积累的经验也能反过来助力作为咨询师的专业发展。这些年来,我训练了自己写作、演讲、幻灯片制作、培训课程研发的能力。通过出版心理传记《我的父亲是 loser》,我开始培育个人 IP。结合心理咨询的专业训练,我产生了一些对未来工作的全新构想。借助「奔跑吧,咨询师」这个舞台,我将与各位分享这些年来的一些故事及我的思考,探讨以「斜杠」入行和成长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公开我的「神秘计划」。


第2位候选人

7(1).jpg吴浣筠

个人简介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科普与教育平台“友心人”运营总监,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WRAP®身心健康行动计划”认证带领员,多篇心理科普文作者及多场心理学主题活动讲者。

演讲主题

如何用科学的工具为你的身心健康上一道“保险”

当提及心理服务时,很多人立马会想到心理咨询或者精神治疗,都是针对心理问题已经明显显现的人群。但难道针对所谓“正常人群”的心理服务,就不重要了吗?显然不是,针对身体上的疾病我们会常说“预防胜于治疗”,那么针对心理问题也一样。本人及所在的“友心人”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寻找能够在科学实证中站得住脚,又能让普通人轻松掌握使用的心理危机防范的工具,帮助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去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了源自美国的“WRAP身心健康行动计划”,经过学习成为了该项目的认证带领员,并在内地心理爱好者和创业青年人群中进行推广。尽管时间不长,但反馈不错。希望借咨询大会的契机,将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3位候选人

8(1).jpg杨冬梅

个人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曾担任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戒毒临床心理师,现在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精神科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通过12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针对成瘾及各类神经症、精神疾病等的独特治疗和陪伴方法,多次接受媒体的个案专访及多次受邀进行讲座和心理辅导。

演讲主题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元点

那一天,收到一封当初慕名求助的个案的投诉信,里面直言我的咨询很没用,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12年来,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往返在培训和被督导的路上,我学精分、学认知行为、学人本,学家庭,学后现代。我不断地要求自己的知识、技术储备去达到一个所谓的咨询师标准,积攒了大量的培训证书来安抚我的焦虑,试图告诉别人我很专业。虽然现在的我深谙各种套路,可以自如的使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技术,驾轻就熟地就如同一个咨询师界的老司机,但就像投诉信里所说的,我在咨询里的工作和来访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刻我需要反思:“做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什么?”在闲置了很久的QQ空间里,我翻出了几篇当初的工作日志(10分钟的演讲中会具体陈述)才明白,咨询师首先要成为活生生人,而不是躲在这个角色后面操控技术的工具,要用自己的本然去工作,回到元点,那份善良、那份纯真、那份恻隐之心才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我想和所有的同行一起共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司机重新上路的故事.


第4位候选人

9(1).jpg 陈若馨

个人简介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咨询师教育专业硕士,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课程研发主任,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远程教育办公室实习咨询师及课程协调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咨询中心国际学生咨询服务促进小组研究生助理。

演讲主题

多元文化时代中的咨询师

我是一个“跨文化适应”咨询师。在世界上的文化高度融合和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由于家庭和成长经历所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同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不同的文化?来访者与我们在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会对咨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多元文化咨询”是什么?

在我看来,“多元文化咨询”是咨询师在咨询情境中对于自己与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异同的察觉力以及咨询师对于自己的优势、权利和力量的清晰的认知和谨慎的使用。中国社会是一个文化相对统一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就更容易忽视多元文化存在及其重要性。唤醒咨询师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察觉力,就是对来访者的尊重和共情。


第5位候选人

10(1).jpg 黄慧

个人简介

北师大2017级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方向硕士预备生,线上性少数朋辈倾听服务者,公众号“Colorsworld”在线陪聊“魔柜”项目主要发起人。

演讲主题

LGBT+与心理咨询——打破那堵墙

作为LGBT+群体中的一员,我对于LGBT+学生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时会遇到的困难的感性认识是怎样的?

我为什么发起了一项为性少数学生提供的线上倾听服务?性少数在寻求帮助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主题?当咨询师接受一位性少数来访者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LGBT群体在咨询中真的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吗?


第6位候选人

11(1).jpg 张怡

个人简介

毕业于武汉大学心理学系,即将入读台湾淡江大学教育与心理谘商研究所,心理科普教育社区友心人主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开展戏剧心理探索类工作坊。

演讲主题

戏剧与心理

也许你和我一样,在另一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专长,但没有想过要怎样把它转化为助人的方式或资源。在我业余从事戏剧的五六年里,最大的体验就是:戏剧和人的情绪、内在驱力、语言、身体线索、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在戏剧的引导下找到不一样的自己。戏剧能非常好地训练到同理心、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感受和表达能力,而且很多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都会暴露出来,比如不敢做错、害怕尴尬和负面评价、渴求完美等等,但好在不停流动转换的动力会推动人们不停向前走,而不至于想得颇多却原地踏步。从意识到问题开始,你会发现,改变的方法远比问题要多。

我尝试将戏剧和心理结合,并应用于本土的普通人,让他们开始在行动中思考局限和突破,固着与转变的关系。在戏剧心理结合的场域中,当我们发现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看见自身因过去经历留下的痕迹时,很少会询问“为什么(Why)”,而会多尝试找出“怎么办(How)”。追根溯源若不能带来改变的话,在当下采取行动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7位候选人

12(1).jpg 周凤琴

个人简介

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注册系统助理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8年开始从事兼职心理咨询。

演讲主题

二胎,实现个人成长质的飞跃

我叫周凤琴,是杭州师范大学一名普通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也是一名注册助理咨询师。因新的计生政策的允许,2016年9月,我光荣升级为二胎妈妈。今年2月,我重新回归工作岗位。回顾这个学期,我发现自己发生已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个人可以干上两个人的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个月内把荒废的空间变成人人向往的心灵花园,牵头开发的就业跟踪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建共享;对来访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咨询技能得到很大提升。仔细思考,我感觉二胎是实现诸多变化的转折点。因为二胎,我从常规轨道撤下来,拥有了难得的观察者视角;因为二胎,我每天多了两个小时的思考时间;因为二胎,养育过程变得更为从容,多了观察的空间。


第8位候选人

13(1).jpg 贾鹏标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专业硕士,曾是壹心理专栏作者和大众课程策划,现任壹心理物化项目负责人。

演讲主题

如何消除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羞耻感

消除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羞耻感,是壹心理最具有使命感的理想之一,我的观点,是这种羞耻感是心理学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缺席造成的。

这一年来我目睹了几次社会范围内的心理热点话题,无一例外都是分析“问题”的。如果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变成一个只有在社会阴暗面曝光时才会一拥而上的学科,那心理咨询只能始终与羞耻感为伍。所以,无论是对心理科普写手,还是对心理咨询师而言,脱离普遍性谈论特异性问题都是本末倒置。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曾经写了一篇《中国不缺懂心理咨询的人,缺的是懂心理科学的》,遭到很多咨询同行的反对,但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它只是一篇面向大众的文章,对业内的朋友而言,结论就显得草率。我希望借助这次大会的机会跟圈内人们来次深入交流。


第9位候选人

14(1).jpg 牟惊雷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心理学院临床方向研究生,新手心理咨询师,曾进行“历史心理创伤”“精神分裂谱系障碍”“自闭症儿童病耻感”“大数据与心理健康”等主题研究,并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兼事心理学科普写作。青年诗人,曾任同济诗社第18任社长,获全国性诗歌奖数次,辑有诗集《蓝色乌贼》。


演讲主题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我演讲的主题是临床心理研究生群体的成长之路。演讲的题目——“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取自黑塞的小说,德语直译即“知识与爱”。这是每一位临床心理研究生对待自己专业的两股心理势力:“知识”即理智、“爱”为情感。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索”,如果“纳尔齐斯”是“探索”的部分,那“歌尔德蒙”便是“人性”。这两股力量交叠又矛盾,既为初学者注入了彳亍向前的动力,又逼迫我们在现实与理想间的平衡木上折返回各自的初心。

我将演讲的具体内容包括:临床心理研究生的生存状态(培养模式,现实压力,优劣势);成长之路上的困顿、喜悦与体悟(个案、督导与个人体验,自我/心性成长);作为行业未来的中坚力量,我们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度、决心与建议。这些内容都将纳入到“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双重框架下中进行阐述。演讲的风格定位于“轻快、真实而深远”,我将较多地化用文学、艺术与哲学进行观点的阐释,并辅以我真实的经历或案例增加演讲的生动性。另外,在一些演讲的模块中,我也会埋入一些彩蛋,当然现在还不能透露太多。 :)


第10位候选人

15(1).jpg 李升恒

个人简介

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具台湾临床心理师职业资格和澳门注册心理治疗师资格,曾任澳门扶康会怡乐轩心理师,现任澳门大学学生辅导处心理辅导员。

演讲主题

打造新‧最强大脑—脑科学与心理健康的新乐章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展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心理治疗的技术也在与时并进,近年来,大脑神经科学为心理学带来新的春天,透过大脑神经科学,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原来心理健康就是大脑健康!随着科技进步,大脑的奥秘逐步被揭开,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所带起的风潮,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大脑产生极大好奇心,也许大家都羡慕《最强大脑》参赛者的那些超乎常人的能力,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真正的最强大脑是每个人都可能掌握的能力,透过这个演讲,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打造新‧最强大脑。


第11位候选人

16(1).jpg 胡俊武

个人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进修医师、四川地震重灾区三台县精神病医院援助医师(卫生部派遣);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成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睡眠学组成员、中山市12355心声热线督导师、中山市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演讲主题

搭建一座心桥

大家好!我叫胡俊武,我是一名精神科医师,也是一名心理师。一直以来,我坚持秉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为病人诊治,既关注病,也关注人。我常常跟我的病人说:“我们可以把治病比喻成学习游泳。一定程度上,药物好比游泳圈,不会游泳的人带着它也能安全地浮在水面;心理治疗好比专业的游泳教练,教你如何游泳。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除了教练的专业指导,学员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只有学会了游泳,最终才能丢下游泳圈。” 我创办了一个叫“心桥”的公众号(heart_bridge),用于向大众传播科学、靠谱的心理健康知识。“心桥”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我也希望通过它来继续连接更多关注心理健康的朋友,以此促进大众的心理健康。


第12位候选人

17(1).jpg 李胜强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研究领域为健康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目前任国际关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讲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个体、团体咨询及危机干预经验。爱体育、爱音乐、爱生活,通过自己的体验坚信心理学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能够让人幸福的力量。

演讲主题

在痛苦和虚无中寻找幸福的平衡点

真正的幸福不是盲目了乐观,而是在历尽沧桑后的一份从容和平和。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一端是痛苦,一端是虚无,我不信这句话,因为我本是乐观的人,而对于相信这句话的人,我要告诉他们,即便是这样,我也会帮你找到幸福的平衡点,因为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亲密关系支持系统的崩塌,失去了这些,人生便失去了意义。而我们,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有时是他们生命的支柱,撑起他们,然后在他们构建起新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悄悄的隐去,默默的祝福。

我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愿做一名温暖的传递者,接收来自各方的温暖,也愿把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29.png30.png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大会第二轮通知 预告 | 《心理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