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开设了多条心理援助热线。注册系统先后发布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热线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和具体热线信息。但在热线工作中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困扰。注册工作委员会组织了本届委员会委员,对相关议题发表了个人意见、理解,并给出了一些工作建议,期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也期待借此推动心理热线服务的专业性。

本期专家:桑志芹  侯志瑾  田成华  马向真  王建平  孟莉




Q:

热线咨询员感觉得自己在热线中只能倾听,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推动发展时,该怎么办?


A:这是热线咨询员常问的一个问题。
热线心理咨询和面询是不一样的,热线咨询一般20-30分钟,特别是最近新冠病毒的热线咨询,主要处理的是应激下的情绪问题。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热线线咨询员就是倾听,了解问题所在,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寻找他的资源。不是问题解决模式,应该或者大多数是寻找资源模式。

不管是面询还是热线咨询首要的是倾听。
倾听有几种含义:一是表示尊重,二是表达解热线热线咨询员的关注,三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求助者说什么,同时把听懂的部分回馈给求助者,说明我不仅在听,而且听懂了你说的内容,用对方听懂的语言告诉求助者。这样让求助者感受热线咨询员很尊重我,不仅听而且听懂了我的意思。这样建立起咨询的信任关系,让求助者感到受尊重,被理解,他就更愿意表达。所以,这样的倾听是有治疗功能的。

  

良好的倾听本身即可推动咨询发展。

如何在热线咨询中介入呢?

①听的同时了解求助者讲的内容,把你听明白的部分告诉求助者,让他知道电话的那头在听;
②介入的时候要简短不要讲的比对方更长,这叫简述语义;
③在同感的基础上给予回应,热线咨询员给予求助者具体的回应与感受。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你推动咨询发展的方法。


Q:

热线咨询员感觉只能用很流程式的语言去回答,觉得自己共情不够,怎么办?


A:
热线中的流程化的语言通常是在电话开始的时候。这些流程化的语言其实是为了向来话者介绍热线的工作设置,同时也是与来话者进行的一种口头上的知情同意。介绍设置和知情同意是热线专业性的体现。流程化的部分只会占到热线电话十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热线电话是30分钟,叙述流程化的部分也就3分钟左右,而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跟来话者就他们现在的问题进行工作了。如果这部分工作过于细致,接线员可能就确实没有可以共情的时间和机会了。

大部分热线是因为疫情发生,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出现的应激反应而设立的,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将自己的状态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因此,热线电话期待处理的问题是与疫情相关的,比较现实的,以给予支持、情感表达为主的,也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和问题解决的简单方案。因此,热线其实不完全是一般心理咨询的功能,也包括了社会工作者的一些角色。

即使如此,共情依然是热线中给予支持的重要要素,也是热线接线员要十分重视和关注的回应方式之一。但由于时间和工作目标的局限,所以共情主要是针对当下的情绪,并且在疫情特定背景下,我们也建议要不断地给予共情。咨询师也只需要在这个层面工作就可以。接线员想要的高级而准确的深度共情,在此刻不仅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所以,接线员也需要反思,在这个议题中,以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的可能性。


流程化的语言和共情也并非截然分开的。所有看上去的流程,其实是指的内容方面的,但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调说出这些流程内容来就不同了。如果你使用共情的、温和、诚恳、坚定的语言说出,会让来话者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所以要有流程化的内容,咨询师的语气。

热线的求助者的问题差异巨大,个人资源差异巨大。热线中也经常会遇到只能运用流程进行转介的求助者。需要转介的时候,必须遵循转介的原则,这个时候的流程化语言,其实是另外一种对来访者关怀的表达,隐含的意思就是“我很想帮助你,但是我有局限,所以我介绍更专业的资源给你”。同时,热线接线员在完成具体的流程环节时,也需要及时性地给予求助者一些共情。



Q:

求助者的议题比较多,如何聚焦一个主题来进行工作?


A:
当热线接线员能意识到多个主题的工作冲突问题,其实反映了接线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的角色,并期待在工作的“深度”和“专业度”能给与给与求助者切实的帮助。这是接线员对工作专业性的一个清楚的认识。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

在疫情热线工作期间,求助者一下子提出很多的工作的议题,热线接线员首先要考虑是——这是由于疫情相关因素引发的焦虑反应,还是真正的存在多个工作议题。如果是前者,应该聚焦于焦虑进行相关支持性的工作,完成热线的服务目标。所以,处理的重点是当下的情绪,而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工作主题。
另一个工作思路,是可以和求助者一起就这些主题进行讨论:主题都有哪些?主题之间有怎样的主次关系、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主次顺序,等等,也许这个讨论本身也能够让求助者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成为帮助到求助者的一个有价值的工作“主题”。
此外也可以告诉求助者,热线咨询都有时间限制(可以告诉对方具体限多长时间)。可以让求助者自己选择出最重要的1-2问题,进行工作。

热线接线员也需要清晰,任何一个咨询理论,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心理主题”,都是从某一个侧面的深入工作过程。接线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取向,从自己有经验并与求助者问题一致的主题, “建议”就其中的一个进行工作。同时,一定要区分一般心理咨询对主题的处理和疫情热线的处理的差异,将所选择的“主题”和工作的深度,把握在热线的有限服务框架下进行。
如果感到这次的工作未尽,有些主题仍然需要再工作,接线员也可邀请求助者,再需要的时候下次再继续求助热线服务。

最后要特别提醒热线员们:热线服务是一个应急性的一次性的,接线员和求助者的关系也是无法长期固定的,因此,无论是最后选择哪个主题,对“主题”的工作也应该限定在安抚、支持、稳定层面,不应该有过于深入的工作。



Q:

来电的内容触发热线咨询员的强烈情绪时该如何处理?


A:
首先,在心理咨询中,共情是咨询师跟求助者工作的重要机制。热线咨询员在听到来电内容后有情绪反应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觉察的是我们的情绪反应是否在可控之中?是否影响了我们对求助者的心理干预工作?
其次,我们要去觉察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哪些是求助者激惹的?哪些是自己原有的未能够处理的议题引发的等。
再次,我们要注意到在心理援助热线中,因为求助者的信息更多的是现实的问题,面对物资紧缺、救治困难等等,传递出较多的情绪,诸如焦虑、恐慌、无助、无奈、愤怒等等,热线咨询员在接受到这些信息时,感同身受,更加容易去认同他们的情感,也更加容易情感卷入,形成替代性创伤。

面对强烈情绪,热线咨询员需要更多的自我觉察
◆ 觉察自己接热线时的声音高低、讲话速度的快慢等状态以及是什么样的情绪的反应;
◆ 热线之后自己的感受与行为以及这些部分同时需要明确热线的边界,是否会突破时间限制,是否想要给求助者更多的帮助;
◆ 在热线进行时不断地提醒自己助人的角色、悬浮注意提醒自己“我需要平静”、“我平静了可以更加好的帮助求助者”,知道热线的局限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在接线后如果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① 可以通过呼吸训练以及稳定化技术安抚自己;
② 在团队支持中分享感受,获得支持;
③ 寻找督导的帮助;
④ 在日常行动系统中寻找自己的资源,关爱自己。


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强烈到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时,学会接受“我可以先暂停热线工作”,然后寻找专业帮助与调整。


Q:

父母不重视疫情严重性,不戴口罩等,对于在疫情期间求助者与父母冲突的问题,应如何回应?



A:
建议的工作结构:
肯定性共情求助者→协助分析原因→提供操作性指导意见

首先要肯定求助者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在家人不愿做好卫生防护时,会感到焦虑和担忧。但是,生活经历和认知方式造成的个体差异,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在这些方面也会和我们多有不同。这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和想保护家人的愿望一样正常。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认知(怎么看疫情的危险度),情绪(是否因此感到焦虑、恐惧等)和行为(戴不戴口罩)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三角循环。知、情、行当中任意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另外两方,使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求助者的目标是改变父母的行为,既然直接尝试改变碰壁,那我们不妨从认知入手,改变父母对疫情的想法。不戴口罩这一行为背后的想法,最典型的是“疫情没有想象的严重”、“不会正好被我碰上病毒”和“我身体一直很好,没事的”这三类。

要改变它们,我们推荐以下的方式

1

权威导向的信息宣传。

可以与父母一起观看最新的疫情消息、疫情造成的损失和专家对疫情防护的建议。虽然对儿女的建议不一定采纳,但老年人对专家建议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在观看过程应及时给父母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2

呈现正反双向的证据。

收集与疫情严重性相关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因为疏忽大意、过度自信或防护措施不到位而被感染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那些父母的同辈人们主动自我防护的视频或照片,增加父母对疫情风险的认知。

3

采用动机式访谈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体验,父母的坚持和执拗不会因为我们的指责和压制而改善,反而会变本加厉。改变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强烈的内在动机加以推动,我们应该扮演的是队友的角色,与父母一起合作解决改变中抗拒和矛盾的心态。我们可以:

① 找一个好的谈话时机。人在情绪积极时更开放,更愿意接受新观点;

② 创造一个理性平和的谈话氛围。对父母的想法认真地去倾听和理解,不着急下评判,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不抱怨不指责,减少命令式的祈使句,多以您看呢?/怎么样?结尾,增加父母对言语的接受度。

③ 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询问父母的意见,但又抓住每一句他们说出的有利改变的话语,加以认同和强化。


4

促进行为的改变。

数不愿意在防疫阶段佩戴口罩的父母,在平时也没有戴口罩的习惯,普遍认为“不舒服”“憋得慌”,因此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可以分享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必要时可以帮助父母进行佩戴,并对他们的“不舒服”和“不习惯”表示理解。


沟通是为了帮助父母尽快形成新的卫生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矛盾、增添新麻烦。因此,我们也需要及时调节自身情绪,一旦在沟通中出现冲突加剧的迹象,我们需要及时停下来,先行处理自己情绪,等平静之后再继续沟通。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