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开设了多条心理援助热线。注册系统先后发布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热线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和具体热线信息。但在热线工作中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困扰。
注册工作委员会组织了本届委员会委员,对相关议题发表了个人意见、理解,并给出了一些工作建议,期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也期待借此推动心理热线服务的专业性。
本期专家有:刘军 田成华 徐凯文  瞿伟  王建平 侯志瑾

Q1

热线电话内容听起来和疫情无关,是否需要回应?

A :这个要看心理援助热线开始的时候是如何设置的。

根据《热线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初稿)》当中2.1条的规定:求助者对所接受的热线心理咨询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应在宣传热线时向公众提供详细说明,具体包括:

(1)热线机构的资质、隶属的机构或专业组织;

(2)心理热线服务的范围,具体服务内容及面向人群;

(3)热线咨询员的资质,热线咨询员的专业性;

(4)热线接听的设置,如单次还是连续,有无时间限制、是否收费等。

如果求助者仍有疑虑,热线咨询员有责任做好解释说明。


如果心理援助热线在设置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只是针对此次疫情来设置的,那么热线咨询员是可以委婉的,有礼貌的拒绝的。但是如果心理援助热线在设置当中没有此项规定,那么根据伦理当中善行的原则,如果求助者当时确实处于需要得到心理帮助的状态,心理热线咨询员是可以帮助求助者的。


此时的工作重点是:搞清楚对方为什么打电话求助,同时还要决定求助是否适合接受热线咨询;根据求助者的情绪状况和环境状况,采取适宜的方法、技术进行干预;对不同问题进行必要的转介;妥善结束,强化积极方面,鼓励付诸正性行动。告知有需求可继续来电。

Q2

在稳定求助者情绪之后,求助者有想要深入探索心理问题的愿望,如果热线来电不多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跟进做一些工作?

A :心理热线的热线咨询员不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这么做。因为心理援助热线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帮助求助者稳定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防止发生极端事件等服务。


心理援助热线与一般性面对面心理咨询还是有区别的。表现在:

(1)服务设置不同:心理援助热线的咨询时间短,一般是30分钟左右,不固定具体时长,大多是单次咨询。

(2)服务内容不同:心理援助热线一般不做创伤咨询治疗;因为在没有稳定设置的情况下,触碰求助者内心深处的个人议题,容易引发更多的焦虑,紧张和不确定感。甚至会造成更加灾难的后果。对求助者做深入的探索性心理治疗,一定要遵守相应的心理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来进行,同时还要有职业胜任力,另外,最好要有督导做为治疗质量的保障。

(3)服务方法不同:心理援助热线的热线咨询员更多采用倾听、理解、支持的技术和方法。而与心理治疗时所采用的澄清、对质、解释等技术有明显的差别。


热线咨询员可以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转介一些可以帮助到求助者的优质资源,帮助求助者能接受到更专业的服务。

Q3

求助者有精神疾病就医史,在热线咨询中表现出精神疾病的症状,应该如何回应?

A :热线咨询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精神病理学培训,能够识别出精神症状已属不易。此热线只是针对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慌、无助、忧郁等。若超出此范围,或者超出热线热线咨询员的能力范围,应该转介,建议求助者寻求更专业的线上求助途径,如好大夫、京东方等。许多精神科医生(包括北大六院的)在上面提供咨询服务。若怀疑有自伤、自残、杀人、伤人倾向,应委婉地让求助者的家属接听,建议家属立即将求助者送往精神科专科医院。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

第一步:你(热线咨询员)是否接受过精神症状的评估和诊断训练,能否区分不同类型的精神症状?如果不能,请记录下来他的陈述,并留下他的联系方式。在电话里交流后。告知你会稍后回拨给她。然后去向督导或者有这方面经验能力的同伴请教,可能的话,可以转介其他同事。如果能,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区分是重性精神病还是轻性精神病?

如果是重性精神病的症状表现,请具体询问其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并询问是否有过医院诊断治疗的经历。如果求助者自知力尚完整,可以建议其前往专科医院复诊。如果求助者是疾病发作状态,请询问其尽可能多的个人信息,例如自己和家人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并和其家人联系,告知病情并建议前往专科医院就诊。如果求助者是疾病发作状态,且有攻击伤人的倾向,例如认为周围人对自己不利,想要报复。或者自伤自残倾向,又不愿意或者不能提供家人,或者监护人联系方式,建议联系督导,和督导讨论后考虑报警。其中还可以考虑联系当地精神科专科医院,根据已有来电者信息,例如姓名,家庭住址,电话,鉴于国家对重性精神病具有较好的管理体系,警方和所在地精神科专科医院应该可以找到来电者并给于积极治疗。如果是轻性精神病,执行第三步。


第三步:评估是否有危机风险?

如果有危机风险,例如求助者有自杀,自残或者攻击伤人倾向。即进入危机干预流程。如果没有,执行第四步。


第四步:评估症状是否和本次疫情有关?

如果症状和疫情有关,例如是因为疫情压力导致症状或者症状恶化,可以给与支持,理解和正常化解释。例如,强迫洗手症状现在具有生存适应意义。并进一步建议其前往当地精神科就诊,或者去医疗网站网络问诊,看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症状和疫情无关,可以在一般热线咨询的工作,倾听,共情,了解现实困难等基础上,建议其前往当地精神科就诊,或者去医疗网站网络问诊,看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精神疾病不可怕,歧视,恐惧精神障碍患者和歧视武汉人都是不理性的,是因为对疾病或者疫情本身不够了解所致。建议:科学评估,寻求督导,发现资源,及时转介。

Q4

在目前的疫情下,求助者感到无助,甚至绝望,热线咨询员如何为其注入希望?

A :

➤ 了解求助者感觉无助甚至绝望的原因,通常他们有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家人病了住不了医院,或者一个人在外被隔离,跟家人见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反映式倾听就变的非常重要。

➤ 通过反映式倾听,帮助求助者理清他们的情绪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理清他们的情绪与他们对实际困境所持有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正常化求助者的情绪,因为遭遇这么大的疫情,完全超出了求助者所能够应对的限度,出现这样的情绪很正常。

➤ 发现求助者力量的部分,或者说是帮助求助者看到资源。上面说到的家人病了住院困难,而求助者一直坚持不懈,没有放弃,这就是他力量的部分。而求助者找到了热线,也是他的优势,说明他会利用资源。

➤ 热线咨询员也要问一下自己,求助者的情绪是否传染了你,或者引发了你的无助感。如果你也产生了无助感,那么你很难给求助者希望。你可能很容易跟求助者产生共鸣,看起来你很理解求助者,但是其实你理解的是你自己,你很难陪着求助者走出来。所以,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很重要。当你跟求助者一样无助的时候,你就很难看到希望,当然也无法激发求助者看到希望。

➤ 做为咨询师,如果我们自己可以经常做一些感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挖掘资源。这样的践行,有利于我们陪伴情绪低落的求助者发现资源。

Q5

如何缓解求助者由于隔离带来的烦躁和对疾病的恐慌?

A :建议的工作结构:

接纳和正常化情绪反应行为激活处理烦躁认知工作应对恐慌提升对不确定的耐受性


 首先,对求助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和隔离情况做简要了解并表达关心,以确定其当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对求助者在隔离状况下出现的烦躁情绪表示理解的同时,对求助者愿意配合隔离的举动表示肯定和赞赏:“在这样的情绪下,您还坚持做好隔离状况下的自我照顾,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正常化隔离状态下的烦躁情绪,进行活动安排

首先,回应是生活变化短期出现的正常不适应反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反应,尤其是习惯社会活动,需要与人交流,或工作性质经常在外,对于这样个性特征和生活、工作方式的人来说,隔离带来自由或外出的约束,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些。

其次,可以与求助者讨论隔离阶段可以进行的活动安排。

怎么应对呢?教授求助者使用活动安排表,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有规律的阶段;设计具有掌控感和愉悦感的活动,例如给重要的人写信,整理照片等;安排比较丰富多样的室内生活内容:比如做些远程工作、网络视频与朋友聊天、还可以做冥想、与家人多交流陪伴,阅读、追剧等,好好享受没有被追赶着做工作的内心平静的状态。


 区分有用焦虑和无用焦虑,缓解疾病恐慌

协助求助者理解和接纳其对可能被感染的担忧,介绍“恐惧焦虑情绪的虚假情报原理”,帮助求助者区分当下焦虑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有用的焦虑可以帮助其做好隔离期间的自我照顾,对于过度的无用的焦虑,邀请求助者进行自我提问,例如:

  • 我究竟在担心和害怕些什么?能不能用纸把它们写下来?

  • 一件件地分开审视我所担心的这些事情,它们究竟是事实,还是只是我的想法?

  • 如果它们是想法,发生的概率有多少?值得我如此忧心忡忡吗?

  • 如果它们是事实,我有哪些应对之策?

  • 无论是想法或是事实,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现在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 如果单凭我自己不行,我可以向谁寻求帮助?

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回答有利于求助者的情绪回复理性平和。


 教授简单的放松技术 提升对不确定的耐受性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