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被取消,国内心理咨询行业进入“后证书”时代。

心理咨询师证书被取消是有原因的。经过15年的社会发展,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的弊端凸显:
(1)考试准入门槛低;
(2)专业培训时间短,甚至其中一些考试内容缺乏专业性或存在错误;
(3)缺少职业伦理的教、考和训;
(4)“只生不养”,即考试获得证书后没有继续教育和伦理监控与从业管理;
(5)与境外的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相关的从业标准差距巨大,不符合国际上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胜任力的一般共识;
(6)因该考试所依据的职业能力模型不科学、不合理,实际上获得证书的人无法有效从业,仅有不足3%的获证者在“从业”,但能有效从业的人员实际上更少,有些在从业后甚至给求助者带来伤害(或咨询师自己也被伤害),导致该资格考试无法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2.jpg
图片
曾有一位积极参与该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的砖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发一个心理咨询师证书给某人,至于此人是否能做心理咨询则由‘市场’说了算!” 这个说法粗听似乎有些道理,实则不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给全国人民每人发一本驾照,但是能否开车由马路边上的行人和孩子的生命“说了算”!这样发驾照是负责任的么?
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行业,涉及人心理的改变和行为干预,其实是一个需要较高准入标准和较长的职业训练过程以达到一定胜任力的职业。
3.jpg
没有足够职业训练的从业者也会类似医生职业受训不足一样,给求助者带来“医源性损害”。
因此,取消这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是政府一种负责任的行政行为!
但是,“后证书”时代的心理咨询业似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心理咨询师考试取消后,实际上带来我国“心理学人口”的增幅下降,为心理学发展持续提供“从业人口”的入口减少,除了心理学科班出生者外,不少人都认为非科班出生的人士似乎很难进入心理咨询师行业了,怎么办?其实不然。
首先,需要读者了解在中国大陆合格的心理医生一般怎么找到?
基本上,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存在以下共识:
(1)具有职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须经过一个必要的选拨和长期的培养过程;
(2)培养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是需要足够的知识(接受包括职业伦理在内超过30门课程约1000课时的专业课程学习),而且需要督导下的临床实践(在督导下与求助者一对一面询的时间不少于250小时,注意是在“督导下”),至少接受过资深同行的心理治疗(或被分析)不少于200小时;这三类训练都是为了咨询师能具有一定的觉察力和个案建构(case formulation)的专业能力。
(3)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须接受足够的科学训练,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鉴别能力(因为心理学长期是伪科学的重灾区,鱼目混杂、江湖险恶),能科学有效地为求助者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各大医院心理科经常给病人用于检查的“脑涨落仪”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产物(该仪器尽管合法,但是不科学;如果该仪器是真的管用,绝对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又如:没有充分的科学文献表明沙盘治疗是一个独立的心理治疗方法,仅仅接受“沙盘治疗训练”而缺乏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基本功训练的“沙盘治疗师”其实只能忽悠求助者,甚至可能让沙盘治疗成为有害的“暴露治疗”。再如:现在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第一版)存在失效的问题。
(4)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须在一个由支持性的专业组织或行业组织内,定期接受伦理学习和专业提升为目的的学习,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照顾,因此能持续提供合格稳定的专业服务。
因此,“后证书”时代的心理咨询行业一个最可行的发展模式是政府监管下的行业自律模式。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钟杰老师已发表在“知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