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知乎上一篇题目为《一个来访者和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故事,有人能告诉这个来访者该怎么做吗?》的文章备受关注。


以下就是该文。图片



2015年下半年,我因为与父母关系问题,去做心理咨询,遇到了心理咨询师Z。初次见面,在得知我的名字后,Z说我的名字很好听,和他的很配。再次咨询,Z在非咨询时间表示他想换女朋友,题主当时正想找男朋友,于是怦然心动。


接下来的几次面询后,Z都建议做地铁一块儿回家。如此多次,我慢慢喜欢上他。接着的一次咨询完,我主动要求一起坐地铁回家,在地铁里,我旁敲侧击他女朋友的事,Z说他女朋友的姑姑正在上海想带他回去,我沉默不语,在中转的时候,Z突然从我的侧面转到我的正面,当时我没抬头看,但他说话的热气直冲我脸上,他说你考不考虑我这样的人,我当时直觉说了一句,有女朋友的人我不考虑,然后我们分开了。回到家里,我十分后悔。


在接下来的一次咨询一开始,我就拉他一起吃饭,没有进行咨询,吃饭时,Z已经发觉我喜欢他,就直接问我有什么话想跟他说,我扭捏的说我喜欢他,但他再三表示他有女朋友。再下一次的咨询中,我表示他有女朋友,我再找他咨询太痛苦了,要求他拉黑我所有的联系方式,咨询师居然说你怎么知道追不上我的,于是我们继续咨询。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我多次要求做他的女朋友,他都不置可否,来访者多次想要离开,但Z一次表示不愿意我离开,一次来访者让咨询师把自己联系方式拉黑,并让其不要回短信,但Z不但没有拉黑,还回了句好的,结果,咨询继续。


接下来一次咨询,我依旧提喜欢他,想做他女朋友的事,他就对应的提出以帮我找男朋友为咨询目标,但我反复纠缠,他不耐烦了,主动提出终止咨询。我非常恐惧,提出见最后一面,并要求他转介一位咨询师,但他居然表示,他还是我最合适的咨询师,于是咨询继续。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依旧表示想追他,咨询师依旧不置可否,来访者觉得痛苦,想离开,Z表示我可以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见他一面,我说我不想花钱见喜欢的人,他告诉我男人追女人都要花钱,我追他也要花钱。


我持续不断的追求着,我说喜欢他,Z说你怎么不早说的,他和女友已经同居了。接下来的咨询中,我问Z我到底哪里不好,Z表示他的年纪正是追求事业的时候,不想在女人身上花功夫。接下来的时间,我不断表达爱慕,他均表示自己有女友,但当我表示要吊死在他这颗树上的时候,他一次表示他去医院做了镜子活性检查,一次表示他妈让他早点和女朋友生个孩子,好把女朋友娶回家,但他每次都做足安全措施。


过了几天,圣诞节,我在他Qq上发现他夸他女友教会了他怎么爱人,就闹起了情绪,Z说我有病,他怎么可能放弃一个正常人选我。接下来的三周咨询,我都求他给机会,但他每次都拒绝。如此纠缠持续到今年年后,我发现他又秀恩爱,于是每天纠缠他,哭着求他给机会,几次后,Z把我转介,每次提转介,我总要求Z和我同时和转介咨询师交代,但他都拒绝,结果我问了转介后的咨询师,才知道,Z以一句莫须有的我说了他说过我喜欢他的话,说我幻听幻想。我很痛苦,搞不清现在是喜欢她还是想求证些什么,我该怎么办?



图片


以下为摘选后部分回复。




87 个回答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个人执业中

知乎用户、st寻光、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写在最前面的几句话:

  1. 提醒各位有意在这问题下回答的咨询师们,认真考虑你的读者(作为来访者或者对咨询行业不清楚的大众)看到你的回答时可能体验到的感受;非心理及精神卫生行业的知乎用户们,考虑下题主看到你们回答或者评论时的心情。比起能不能帮到对方,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和不伤害

  2. 双重关系是职业伦理的红线。之所以是红线,那是真的用血换回来的教训

  3. 咨询师干的不是审判工作,题主问的也非审判,而是“该怎么做?”

  4. 题主请注意保护自己,必要的时候不妨申请关闭或者删除提问以保障自身隐私安全。同时也不建议做过多的自我暴露。


-----------------------------------答题线------------------------------------

我想除了远离造成创伤源头以外,没有什么是“应该”做的。

我更愿意探讨有什么是眼下可以做的。

  • 求助

不是所有的创伤都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修复。当初选择投身到一段咨询关系里,我想这里也会有期望得到他人的帮助的的心情。求助的方式有很多种,寻找专业的咨询师是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求助是一种方式,向身边亲友和当地社区资源也是一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好处、问题和风险。这里我想稍作探讨,尽管可能有不少内容题主或者其他读者已经知道,但倘若存在死角,不失为很好的补充。


专业的求助放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多少都会存在人选的问题。专业、工作饱满的从业者总体比游离在外围的半吊子甚至骗子更沉默,这是事实。从业者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个案和学习上了,自然没多少时间宣传自己,何况不少咨询师不见得擅长自我宣传。直观的类比,看看淘宝上卖真假货的店家又或者对比下公立医院和莆田系医院就能理解我在说什么。那怎么选择,这是个好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


1  了解其相关的资质,有条件的话不妨做一些核对——在资历上是否坦诚、有无作假直接涉及到人格的问题。一个人在个人资历上的呈现自然能够反映这个人在专业上的关注点,看重什么,擅长于什么领域和议题。


2 可以通过从业年限和累计咨询小时数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平均而言,年咨询量小于100或者大于1000的咨询师都需要特别留心,另外有提供个案数目的,也不妨算一下平均个案的工作小节数,作为咨询师工作取向(长程或短程)的参考。倘若平均个案工作小节数小于等于2小节,亦需要留心。因为哪怕是短程取向,也通常需要4-12次工作。3 是否正在接受督导亦是重要的标准。4 尽量远离提及NLP,家庭系统排列和催眠的咨询师,尤其小心同时提到两个甚至三个的。这三种治疗技术尚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且目前国内的培训质量非常糟糕。


最重要的一点,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尊重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或主动性,是适宜继续咨询必要条件。


关于网络及媒体的求助,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现代社会里非常有力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不可预测的舆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严重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放大与歪曲。这些对于很多经历过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二次伤害。在这个提问题就有这种明显的倾向:一方面是过度暴露可能会导致潜在的隐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完整导致的诸多猜测甚至臆测,导致和真正需要帮助的部分相距甚远。


亲友和社区的援助有的时候是个盲点。有的时候,无法向周围寻找、得到有效的支持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亲友和社区是最贴近个人生活的部分,也是很能够支撑当事人的一个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当自身面临的问题不被认可和支持,有会产生极大的孤独和无助感。怎样争取得到身边的理解和支持,对从创伤中恢复而言很重要。


  • 应对创伤

我强烈建议去关注专门研究创伤的 @曾旻,尤其关注他写的一系列关于创伤的专栏(心理学的礼物 - 知乎专栏),关于什么是创伤、人处于创伤时会经历和面对什么,那些事情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创伤等等,都写得非常清晰。

在这里我仅仅强调一点:从制造创伤的源头处离开,保持安全的距离,做好自我保护是第一要务

  • 保护与捍卫

对于有一些人来说,站出来说出自己的创伤,和曾经的加害者进行抗争是他们修复创伤的重要方式。而社会似乎也普遍喜欢这样的姿态:比起畏缩而胆小的沉默者,坚强的战士看上去总是更为高尚。但这并不代表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又或者说,这不代表眼下必须要这样


尤其是,考虑到对前任咨询师的复杂情感,考虑到这里可能出现的二次伤害,我想我并不打算盲目鼓励提题主举报和投诉。


揭发、投诉和取缔违反伦理、没有职业道德的咨询师,将他们清出行业对整个社会、对心理-精神卫生领域固然是一件好事,题主倘若有意,知乎上已经给出不少可供考虑的方式渠道,我想也不乏支持。但在背后推动这个决定是什么,比方说,是为了从创伤当中走出,是为了捍卫自己,还是为了让对方回心转意,又或者为了“复仇”?我想不同的动机将影响着题主从中得到的会是什么,这一点,又或者说所有围绕着这一创伤的诸多感受和想法,我倾向题主能够和现任的咨询师好好商讨,找到最合乎你个人权益和感受的应对方式。


最后,我想说点题外话。骗子是不会提供售后的。倘若有,那也是为了下一个骗局而存在(可参见《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的情节)。同理,并非真心实意从业的咨询师,不会把自己放进一个受到监督的体系当中,亦不会认真对待行业伦理。自古以来,这部分并没有多少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如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让大众对此更为熟悉和了解,提高行骗的成本和难度,压缩不规范市场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作为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总不能寄期望于受害者,把自己应有的责任推卸出去吧。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