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如果对于孤儿来说,有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他的忠诚来源于哪里?或者是福利院或是原生家庭破碎的孩子,他的忠诚是对原生家庭还是寄养家庭?


这个话题是非常沉重痛苦的话题。

孩子的感觉内心世界往往是非常难懂复杂的。例如孤儿院的孩子, 对孤儿院的员工而言,这些孩子应该感激自己,因为没有我们他们就会饿死,但实际上在孩子的心理被抛弃的感觉是更强烈的,强过被照料的感觉。 对寄养家庭更复杂,养父养母觉得你需要把握看做你的一家人,在孩子内心世界是由两个家庭,现在的家庭和以前的父母,让他内心的忠诚会产生强烈的冲突。爱自己的新爸爸妈妈就意味着背叛了原来的爸爸妈妈。所以说寄养家庭总会遇到,养父养母总感到被自己的养子养女排斥拒绝,似乎他们还是在找以前的父母,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回到以前父母身边。我们成年人很难理解孩子这方面的精神世界,成年人会觉得把你从以前糟糕的世界解救了出来,到了更好的环境中,你应该感激才对。因为早期依恋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影响,哪怕父母是很差劲的,他们依然会希望回到以前的依恋关系中去。他们有时会很怀念以前的父母,因为在外在世界新的养父母对他们很好,在内在世界里还是在依恋着以前坏的父母,所以在内在的世界是有一个不同的依恋。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这些养父母或机构人员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理解这些孩子有这样古怪的行为,对这些孩子而言也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五年级,学习并不很好,拼音不行,数学也有问题,在老师眼里是个乖孩子,但是可以出口成章,老师如何理解与灵性方面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非常欣赏你和你来访者这种深入的接触让你能对他有这样的了解。当一个孩子在语言的发展和在学习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的时候会让我们感到很困惑。其实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些人一辈子拼写都很差,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不过这个案例有个想法,当他看这种正式书面语言材料,学习这些拼写、语法,这种感觉可能是偏机械化的,这让他觉得内心世界的想象力被偷走了,因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的丰富的幻想是非常精彩的。你还提到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很好,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但是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可能这个孩子不像其他的孩子从行为上表现不开心,他的表达可能就是不能遵从语言语法的规矩。所以或许可以猜测他的这个拼音语法变得好一些的时候,他会变得相对淘气一些。老师讲课时他可能觉得不是那么生动,让他产生幻想。所以或许可以总结,他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当他觉得事情很无聊,语法很无聊,拼音很无聊,他就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 可以和老师做一些工作,也可以和孩子继续工作,把刚才的这些想法和他们分享,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父母课堂上会帮助父母找一些方法,父母当下会觉得可以,但是之后会反弹回去。之后开始调整父母课堂的内容,通过家谱图呈现代及的模式,让其看到问题所在。对比发现后者可以走到更深的地方。我到底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还是去帮助他澄清。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你的这个评论非常好,刚好展示出不同模式的工作方法及差异。其实家长很多时候都感觉放松吃惊,当你问他他们你小时候第一次上学有什么感觉或者当你小时候家庭成员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觉,这都是很深刻的问题。当你询问家长自己的记忆经历可以提示他们说你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理解可以帮助你理解孩子现在成长会有怎样的感觉。而且你提到自己也感觉到家长课堂更多像学生一样接受知识,变成了一个小组可以体验分享,这刚好区分了那种是指导式的哪种是帮助的。家长经常会遇到的难点是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完全和自己 的父母一样,自己的生活经历完全复制给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和原生家庭有冲突的话会完全抛弃原生家庭模式。这两种方法都是不适当的,没有办法让家长思考探索出自己个性化养育孩子的方式。



父母带着孩子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不能收拾的问题,一般是学习与其他生活中兴趣爱好或网络成瘾的关系。我发现当父母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无法很好的照顾孩子。这个时候不知道先帮助孩子还是先帮助家长。帮家长有很多困难,帮孩子会让家长不解和孤立。最严重的问题是家长孩子站在了完全的对立面,他们都很着急,咨询应该从哪方面着手?

这个其实包含了很多不同议题。我试着回应不同的议题。 首先如果感觉到自己好像被一家人当做是唯一解决问题的依靠,好像父母有自己的依靠需要得到指导,孩子也有自己的需要得到治疗, 如果感觉这样家庭治疗是很好的选择。

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有效利用时间。你提到家长有时被你忽略忽视,诉求愿望没有被你达成。如果是采用家庭治疗模式可以稍微处理一点这样的问题,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可以形成新的家庭文化,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其他家庭成员都在聆听,这一点可以在咨询师的辅助下完成,家庭治疗在时间上也是比较经济的做法。所以在会面时你们可以构建出相互之间协调的模式。比如孩子玩电脑能玩多长时间,这个争论在英国也很普遍。如果是联合访谈,同时见家长孩子,就有机会同时在两边都做工作,可以说对于成年人有时工作有时放松是必要的,对儿童有时学习有时玩耍也是必要的。有些时候家长会担心困惑,他们需要正常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其不要沉迷于网络。



孩子对早期事件有很多记忆,那么在多早的时候会有这些记忆,例如婴儿时期生病住院、与父母分离。八个月的孩子要做开胸手术,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父母能提供怎样的帮助?

家长的重要养育的功能是在孩子面对生活困扰和意外事件的时候能够和孩子共度难关,比如那个手术对孩子而言是极端重大的时间,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的历程里面还会有其他的烦恼,父母重要的作用就是陪伴,并且忍耐孩子带给他们的焦虑难过,需要和这些焦虑情绪同在,这些焦虑是来自孩子的,父母需要去容纳这些焦虑。极端事件引发的焦虑恐惧就变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之所以有些孩子出现问题就是那些父母在那个时候失位了,才会有了这些问题。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同在,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在英国几十年之前当孩子被送到医院住院,父母是不能陪床的,但是 J. Bobbi 和他的同事有个纪录片,记录了单独呆在医院的孩子多么绝望和恐惧,无论护士医生给予了怎样的帮助,这震惊了所有人,之后医院规定父母可以在医院陪着孩子,所以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我有个来访者 50 多岁,12 岁时有住院经历,那段时间没有人探望他,随后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搞清楚到底有没有人关心体贴他的感受,也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挣扎,怎样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化成语言区告诉别人。对他的父母来讲,发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那份痛苦是父母无法承受的,所以在孩子住院时没法去看他,所以在住院期间就把孩子抛弃了。而且在那个时间没有人帮助父母去弄清楚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有些时候父母不愿意承认自身的问题,这时工作就变得很困难,想听听老师们的建议。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认为其是从治疗伦理的角度都需要让父母清楚之所以同意见孩子并不是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的,向所有家庭传递问题并不是孩子的,必须要严肃认真地传递给家长,并且有时要当面和家庭讨论,家长一边孩子一边,要清楚的传递这个理念。必须坚信自己这个理念。有些时候父母还是不愿意来,这个时候只能等一等,等父母意识到自己身上确实有一些问题。 这让我想到一个案例,来访者青春期的孩子,16 岁男孩,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有很大的麻烦,家庭、学校、生活其他时间。第一次治疗最后他说“我能自己解决,因为我不想变得依赖任何人”。然后我说“那好吧,你去做一做看看怎么样,6 个月以后再来见我”。6 个月之后他确实回来了,这半年一点进展都没有,他讲了一个故事同样悲惨,但是最后他还是觉得自己能解决。我就说“好的,看得出来你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要,那你去试试看,再过 6 个月来见我”。又过了 6 个月第三次来,他说我发现我自己做不到,我需要治疗。那个时候我们开始了治疗,相当于有了治疗的承诺。一个人不想治疗的话我们无法提供治疗。



家长会遇到有同样经历的人的支持鼓励,但同样也会有负面情绪和信息的流动,这样会不会在小组中给成员加了更加负面的情绪,让他们觉得事情难以解决?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治疗师需要发挥作用。当小组的气氛有一些欢乐,过于畅快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评论:你希望在这里过得开心保持心情愉快,这样你可以回到生活里去面对那些悲惨的事情。当小组的氛围比较压抑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评论:我们在这个小组里依然是有希望的,而且大家心情会好一些。可以这样去调节。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是生活中的方面。 Michael 补充:回到 Sally 的案例,对 S 而讲,如果 M 教她命令她做什么,咨询起不到任何结果,S 肯定不接受。我看到的是 S 在她内在世界里有个抛弃了她妈妈的形象,有这样的意识她觉得自己不能| 成为这样的人,不能抛弃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她能够这样的想法对她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她还有现实的养父母,对她很好,她的青春期很混乱养父母能继续支持,并且也能容纳她生下孩子。所以好的养母妈妈也在她的心理让她和养母改善关系,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谈话。所以说心理治疗给 S 提供了机会空间,让他能在内在世界里处理不好的妈妈,让他能够有能力做好的妈妈,当然这需要治疗师的帮助。还有一点补充,M 强调一个家庭的组织结构方式是多种多样,并不是只有一个模板。我们不清楚这个家庭真实的模样,小宝宝 J 会有一个活跃照顾她的外婆和妈妈一起提供抚养,甚至猜测曾祖父母也会很积极地照顾她,哪怕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生。所以这个治疗对于这个特定家庭目的是帮助年轻妈妈和整个家庭系统一起好好养育这个孩子,这个妈妈心里也很想要留下这个孩子并将其养大。



心智发展是孩子父母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您这边是否有孩子从婴儿到 18 岁和父母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有个成熟的模式?

生命的最开端,婴儿出生的那个阶段,是处在极度依赖父母的状态下,然后逐渐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运动、说话、走路、玩耍、表达自己的能力。所以在他们生命的头几年,总的来说非常需要父母的照顾非常依赖父母,在这个过程里独立性也在成长着。整个的发展历程都是基于家人能很好保护照顾孩子的前提。 下面有个重大转变,上学。他们变得更加和父母独立开来,他们中需要发展社会自我社会认知,找到社会中的我。在小学时候孩子的很多心里生活空间被学习友谊占据,他们和父母有了比较远的距离,他们更多想的是其他小朋友的事情。 但是随后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心里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波澜。男孩女孩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性冲动,以及其他人带给自己性的吸引力,并且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伴侣。他们开始思考要脱离家庭独立开来,找自己独立的生活下去的方式。通常在西方世界这肯定会带来好几年的亲自冲突的时期。随后按当代发展趋势人们会接受更长更多的教育,在 18 岁之后很多人会接受高等教育,要考虑 18 岁之后的受教育期间是之前青春期的延续。在这段时间家长依然要提供很多的支持,此阶段混合了独立依赖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元素。 随后才进入到了今天上午讲座的部分,一个人心理成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思考幻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后代,有些人会有孩子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这期间的每个阶段和转换都是有挑战的,新的阶段会让人回忆之前的经历和记忆。所以成长即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中国有很多家庭是有姥姥奶奶抚养孩子,这其中是有一定的风险性,希望能详细讲一下这些风险性。

这是因为我听到消息新闻讲在中国姥姥奶奶用传统的方式照料新生儿母亲的时候,比较错误的那些方式会伤害母亲的健康,甚至有些时候会导致妈妈的死亡。也有一些不那么极端的案例,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危险的元素。比如我的英国学生他们去拜访在伦敦的中国|家庭,是否可以观察她新生儿宝宝,外婆就说“不行!”而且这种现象会经常出现。所以这提示我们思考,如果外婆奶奶占据了家庭里的权威地位的话,这样会损害爸爸妈妈作为养育的父母权威的地位。所以尽管老人能提供帮助照料,但也需要让爸爸妈妈成为孩子养育的父母权威。 Michael 补充:在我们西方世界姥姥经常缺席也会给妈妈带来不好的影响。在英国有很多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家庭,采用婴儿观察做了研究,看他们养育的质量。结果现很多来自印、巴的移民家庭新生儿的妈妈都有很大的困扰,因为姥姥奶奶还在原来的国家里,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