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芝加哥大学教授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这位教授研究的主题是:

人们为什么愿意或者为什么不愿意为某些活动买单?

如此接地气的研究,自然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事;

况且实验结论的确跟我们朴实的直觉相符;

然而直觉不能证实,科学却可以。

 Richard教授实至名归,在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建立了桥梁。

这是一次成功的科普,也是科学为实践服务的一个美妙而有力的佐证。



      从诞生之日起,心理学就频频被指不科学,或经常被称为“软”科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更是常被当作算命。

      广大心理咨询学习者一直困惑:学哪个流派比其他流派更好,或者,跟哪位大师学更好?

        有这么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心理治疗效果研究:

他就是  


威斯康星大学荣休教授   

Bruce E Wampold



2.jpg



Wampold Bruce

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研究学者之一,心理治疗研究领域集大成者。

200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杰出贡献奖”。

2008年获得美国咨询心理学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Wampold教授是最早一批采用先进统计研究方法对心理治疗有效性进行研究的学者,目前心理治疗领域大量定量研究方法是由他和他的学生共同发展改进的。

此外,Wampold教授还提出了心理治疗的情境模型,有效地解释了心理治疗疗效的“渡渡鸟”难题,成为近年来心理治疗整合理论的代表。

Wampold教授把这些毕生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写成了一本书:《心理治疗大辩论:是什么让心理咨询有效?》此书已有东方明见翻译团队译成中文版,即将面世。




      参考:

 什么样的心理治疗最有效?|关于心理治疗的12个大辩论


传统心理治疗观其实是基于“医学模型”,即针对某种症状采用某种疗法来检验疗效。医学模型的出现,起源于在心理治疗跟药物治疗的斗争中。心理治疗在起初受到药物治疗的排斥,一种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精神分析无法很好地证明其疗效。而CBT最早使用医学的那一套研究范式来证明心理治疗有效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随机对照组试验设计(RCT)。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里存在着一些问题的。比如,其一,在医学模型中,RCT设计中,对照组常是等待组或安慰剂组。特别是安慰剂组,会带来安慰剂效应,在传统医学模型是需要控制的对象。但是,心理治疗不像医学,更像是一门社会科学,安慰剂所带来的“期望效应”,本身就是心理治疗起效的一个重要通道。其二,传统医学模型是基于“疾病观”,那么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疾病。而事实上,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疾病,还有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当事人更上更美好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Wampold教授提出了“情境模型”,与医学模型区别,这一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

(1)在心理治疗宏观水平上,是一个与传统“医学模型”并列的模型;

(2)消除了治疗方法间的隔离,只要是基于心理学原理,当事人信任,起效的疗法,都是被认可的疗法。疗法之间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区别。

(3)既然疗法之间的疗效没有区别,那到底什么东西在治疗中起作用?Wampold老师提出了“共同要素”说,也就是不同疗法之间,看过去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作用于某些共同的东西,从而使心理治疗起作用。诸如咨询同盟,就是其中的一项共同要素。(任志洪博士)


   


重磅福利



Wampold Bruce教授将于10月下旬在中国开展学术访问。借此机会、东方明见邀请了几位国内外多年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研究、实践的资深学者共同来一场关于心理治疗的专家对话。欢迎各位心理治疗学者、从业者参与!




对话:心理治疗大辩论——研究与实践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