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摄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mobile cabin hospitals,由mobile field hospitals而来,是战场、灾区的战地医院。方舟,则是由希伯来神话而来,演变为从灾难中获得拯救的象征隐喻。其实,就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记载着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英雄主义特质,以及乐观、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华夏民族世代传承的“不逃、不躲”的文化基因,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原动力”,能够时刻转化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昂扬斗志和行动动力。


抗疫需要英雄,世界需要热心肠


新冠肺炎,引起广泛的连锁反应,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产生了大量新难题。在针对病毒、躯体疾病实施生物医学防治的同时,心理、社会问题也需要提前预防、及时应对、长期修复和监测。在数日之内争分夺秒建成和运作几所收治几千名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会有很多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会伴随而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


2_wps图片.jpg


心理技术不能直接杀病毒,但是——


害病的和不害病的人都有情绪、有想法,需要沟通、疏泄、安抚,渴望被倾听、被关注,急欲抱团取暖……这些就是大疫大灾时提供心理救援的刚需,就得有人去做!


况且,情绪状态和免疫系统功能密切关联!积极情绪激发起来,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健康,就能有效的去杀灭病毒。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等学术团体的心理健康相关专家,急人民之所急,配合政府的行动,提出了心理援助及心身医学管控的建议。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卫健委疾控局领导和当地政府重视大家关心的问题,正在结合现场实际条件,最大限度地向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3_wps图片.jpg


(一线医务人员摄于收治病人前一天) 


首先,请大家“放心”


方舱医院开始运作以来的情况,包括向患者提供的传染病诊疗服务、消毒隔离、后勤保障,以及患者的日常起居情况(根据来自一线医生的情报):


5_wps图片.jpg


  目前昨天上了夜班2:00-8:00,进入方舱医院还是很容易的,换好隔离服,现场有武汉当地的有经验的护士帮忙配合,半夜也看见中南医院肖院长亲自现场指挥医生的上岗,护士和医生都是有精神地进入岗位

  内部比较空旷比较冷,整体的白色色调,但是墙上贴着国旗和党旗会让人感觉温暖,也有取暖器和饮用水,还有很多的泡面什么的食物,都是可以免费提供给病人的。墙上也有电视机,播放中央一套的节目。


7.jpg


方舱医院内的阅读者


病人在夜间相对比较安静,都很守秩序能够带着口罩,也不会没事频繁的来到护理站和医生办公站这里。有些年龄大一些病人可以感觉是明显有事情着的,护士不去问,也不说自己不舒服。年轻的病人会比较活跃,也容易不耐烦患者在夜间对医护的安排都是比较配合的。就是医生护士穿的防护服比较像机器人,可能也少了几分亲和。

我本人的体会,在隔离衣防护服还有眼睛口罩和头盔的保护下,自己感受比较复杂,一方面想要帮助病人,一方面会时刻提醒自己病毒无情,会比较焦虑和恐慌,会有明显的“超价观念”。

这样的装备穿在身上,在这样的躯体负荷下,情绪会比较容易烦躁,设置恐慌,注意力不能持久。

六个小时结束后,出仓也是一项大工程,总共有两个出仓口,需要花很长时间完成脱隔离衣的整个程序,而到了这个时候也要心情安定、专注,否则带着情绪就会增大污染的机会。最后我们达到驻地就已经到了中午十一点多了,下午睡了一下午,现在又活过来了!


凝聚共识,强化“爱心”!


病毒无情,应对举措也必须严格、迅猛、有力!在实施的冷硬的防控规则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安排和举措,尽量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维护患者的基本权益、尊严?


发挥国家、群体和个体的各种优势,在政府主导的防控工作中,让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当好抗疫工作主力军的“神助攻”,让来到方舱医院的患者能够尽快适应非常时期、非常场所的非常生活,安心接受医疗护理,然后争取尽早康复,重返家庭和社会。


9_wps图片.jpg

   众志成城!


心理援助及心身医学管控方案要点


一、开展心理援助的目的


为救治确诊轻症患者紧急建立的方舱医院,因其硬件条件及收治人员规模大,救治场所人员聚集、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以及投入救治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强度等,在开展常规的医疗救治之外,被救治的病人、医护人员以及相关工作者都需要提供心理援助,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心理援助方案,开展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工作


二、开展心理援助的宗旨与原则


纳入到方舱医院的整体工作框架中,侧重对被救治患者、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援助。旨在建立有利于疫情管控的群体心理状态,尤其是提供安全感、稳定感、秩序感,提升被救治患者的康复信心,避免在众人聚集场所发生极端事件,也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三、开展心理援助的途径/方法



纳入到方舱医院的整体工作框架中,侧重对被救治患者、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援助。旨在建立有利于疫情管控的群体心理状态,尤其是提供安全感、稳定感、秩序感,提升被救治患者的康复信心,避免在众人聚集场所发生极端事件,也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01 优化物理环境建设,做好医疗、生活保障,建立和维持新秩序



(1)气流、风向:水平向无涡流、回风,医务人员在上风口;排风、抽风朝上。


(2)温度、湿度:20-25°C;湿度根据病毒特性确定调控。


(3)光线:夜间弱光,保障睡眠。


(4)音响:定时播放不同风格音乐,欢快、舒缓,不激烈、刺激;广播、电视定时播发与管理、诊疗、娱乐放松相关的节目,音量适中,最好有专门播音人员。


(5)气味:医院消毒按规范执行,勿使超标,尽量勿刺鼻、刺激流泪。


(6)维持有利于生物钟的时间节律: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的时间,通过定时阻断和开放WiFi、灯光、安排各种活动,保障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减少信息冲击,保障睡眠时间。


(7)男女分区,各个大病房之间相对隔音、隔视线,不准串门、走动,尽量避免互相影响;处理好空气流通、视频监控与隐私保护的平衡。尽量为女性患者提供较好的位置。


(8)卫生间:建议另请专家考虑是否提供洗澡的便利。(能提供热水及可以洗澡的条件最好) 



02 组建工作梯队,落实工作抓手



1、建立内部多学科协同工作团队,促进互帮互助


组建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协同工作小组。优先选派受过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担任病区中的工作。


组建团队后,针对两类提供服务人员,一是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基本、简单的心理支持技巧和易操作的手册,二是为心理咨询师、社工提供医学知识手册,两个专业之间互相学习与支持。(按照收治的病人数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医务部门会有相关规定),建议按照每150-300名患者配置1名心理咨询师、1名社工)


2、建立部门联动,分层分级工作


①建立对接前线确诊轻症患者接收工作机制。(建立康复病人回归社区的机制)


②落实病情观察工作,建立病情加重者转运后送机制。


3、建立临时党支部,划分党员责任区


①每位党员负责5~10名患者(估计没那么多党员,临时党支部可以负责不同的区域,分片包干),做到全覆盖,一对一。重视患者中身体状态较好、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党员,纳入党支部或作为病友积极分子配合病区管理工作。


②密切关注情绪激动、言语偏激的患者,预防群体性事件。


③做好联络、帮扶群众工作记录,及时反馈问题。



03 筛查高危人员,狠抓风险防控



通过对入住患者的初步心理筛查,密切关注情绪激动、言语偏激、个性突出的患者,及时化解人际冲突,预防群体性事件。筛选出冲动、暴力等风险人群,采取必要措施,重点关注,防控风险。



04 具体心理援助策略


1、针对患者的心理援助



(1)在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的前提下,透过场所建设与环境布置营造积极氛围


①可在方舱医院内悬挂/电子屏播放与本土生活文化贴近的书法、绘画作品,利用一些从小到大的文化积累把内在的力量激发出来。


②通过设置标语标识给患者吃一颗“定心丸”,如“欢迎你进入康复新阶段”。


③播放科普宣传材料视频。


④为医护人员、隔离患者提供心理舒缓空间,比如设置书画室。


⑤设立图书阅览室,提供各类医学防疫常识、保健图书、诗书画印等各类兴趣爱好、哲学与生命意义、国家历史与文化、国防军事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类读物。


⑥提供满足各类兴趣爱好的网上学习平台,培养心理能力。


(2)做好必要的科普和信息支持工作,降低焦虑


①收治初期,为患者说明收治的条件、目的、理由等。


②为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

  •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情况信息

  • 家人情况信息

  • 社会动态信息等。


③为患者提供躯体治疗健康教育,组织传染科、呼吸科等专科专家开展远程科普讲座。


④提供每日活动时间表,植入希望。


每日活动制定有序的安排,并告知患者(如,什么时间救治,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参加其他活动等),帮助患者在未知的环境中有一个有结构的生活安排,增强希望感。


⑤建立表达诉求的机制和渠道,评估心态,预防群体性事件。


(3)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强掌控感


设计表格,引导患者及时做每日的记录和评估(包括对情绪和症状),每日反馈让患者每日了解自己的状况,增加把控感。(如,使用华西医院心情指数简明自我测评量表)


(4)设计团体活动,培养心流,促进心盛


①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如绘画治疗、舞动疗法、音乐治疗、沙盘游戏等)、正念疗法、家庭治疗等的技术与活动,开展心理干预。

②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开展趣味活动,帮助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


(5)开展个体心理辅导


由工作团队中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的患者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6)开拓社会资源,提供远程心理帮扶


组织心理名家开展远程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自我调节技巧。


2、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


(1)医护人员面临高强度工作、可能的感染风险等,发挥团队互助资源,在交接班中增强情绪觉察,纳入情感支持,疏解压力。


(2)保证休息、充足的睡眠,安静的休息场所,保障水、饮食的供应,工作所需物资充足。


(3)实行轮岗制,每天交班后集中督导交流,建立后援团的支持系统、权威专家到场支持。




05 启动国家预案,对口支持方舱医院



建议启动国家紧急预案,在各地选拔具备胜任力的专业人员组建心理援助工作队,对口支援方舱医院。


10_wps图片.jpg


注册系统开会讨论心理援助建设方案


★联合倡议人★


韩布新,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现任),中科院心理所教授

童 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常务副院长(原),主任医师、教授

贾晓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钱铭怡,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赵旭东,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浦东精神卫生中心 教授

孟 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党委书记

樊富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监事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

桑志芹,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授

王建平,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侯志瑾,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 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副教授

安 芹,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徐凯文,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