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黑夜里的光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作出回应的能力,对咨询师而言,共情既是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一种咨询工具,我们对它很熟悉,但似乎又对它的力量不是很了解。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亚瑟·乔拉米卡里著、王春光翻译的《共情的力量》。今天我先从标签对共情的影响、共情式倾听共情的有效表达三个方面对这本书做一个分享,抛砖引玉。




要共情,先去标签

不贴标签是共情产生的基本前提。




有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感受这一点:有一条心理热线,曾经遇到过一位很多接线咨询师都发憷的来电者,关系建立很困难。时间久了,接线咨询师们都知道了这个来电,每次这个电话打过来,大家都有点忐忑不安。可是有一天,一位咨询师却跟这位来电者持续沟通了半个小时,结束时来电者表示自己的情绪有明显改善,并且打算去做一些平时没有动力去做的工作。这位咨询师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并没有,他只是在接起这个电话时没注意看来电号码。




作者亚瑟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里写到,哪种标签、哪种诊断分类能够囊括(一个人)的全部情况呢?我相信科学和现代医学,但在我把诊断、用药一系列问题交给精神科医生后,我会特别盼望着我的咨询师能够穿越我身上的重重标签来看到我这个人。因为每一个标签都只包含了事实的一部分。(标签)把一个人变成一些抽象的概念。对于那些正在受苦,并在寻找方法来结束痛苦的独特个体,理论根本无法穿透表象,去触碰到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当人们与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至爱之人断了连接时,任何理论都无法跟他们所感受到的绝望对话,唯有共情,共情是通往爱和宽恕的道路。(P22)




共情式倾听



在工作中我们曾经听到不止一位咨询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就是觉得自己只是倾听,没有帮上来访者什么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一下咨询中的“共情式倾听”与其他倾听之间的不同。
咨询关系以外的倾听,大多属于“同情式倾听”,同情是为了安慰别人,而共情则是为了理解他人。共情并非是没有行动力的一种情绪,在咨询中,所有的共情都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共情的存在意味着你在不断地思考:我怎样才能帮上忙?我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能怎么办?”(p44) 所以,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共情始于理解,但绝不止于理解。”
共情式倾听,我目前能想到的作用有情绪回应、故事重述、观点提炼、积极资源采择、赋能等等,大家也可以在工作中自己去体验添加。其中,共情过程中的情绪回应我们就不再赘述,很多书中对此都有详细的解读;故事重述则是通过共情式倾听对来访者的故事进行细致的重述,因为被看到或者被见证,本就是来访者或明或暗的一个诉求;观点提炼,就是通过有边界感的共情式倾听,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故事中暗含的逻辑、观点;积极资源的采择和赋能,是指在共情式倾听中找到来访者自带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总结出来,从咨询师主观感受的角度反馈给来访者,让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例如这句话--“我听到你说你回到家乡后主动找定点医院做了核酸检测,主动在家自我隔离了十四天,并且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做一些自我防护,也让家里人和身边的人注意防护,听到这些,我觉得你一直沉稳理性地对待问题,同时,你还非常具有行动力。”就是一句在共情式倾听后资源取向的反馈,同时赋能。




表达有效共情的“七色花”



江光荣老师在2月7日京师大学堂的讲座里明确提出,“热线只有‘共情’是不够的,热线需要的是‘有关怀和尊重’的共情,才能让当事人真正感到‘你听到了我’。”要做到更加有效的共情,我们需要有朵“七色花”,根据《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给出的表达共情的七个关键步骤,我把它们分别简单总结为咨询师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好奇、稳定、接纳、敏锐、觉察、信任边界这七种特质。
图片

1、开放式问题—好奇。

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好奇和对细节的探索,防止咨询师太快地给来访“答案”,同时也给来访者一些太快给出的答案留出发展改变的空间,其中最有力量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不知道”。封闭式的问题容易引发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权力的游戏”,而开放式的问题,就是在交出控制权,允许来访者引领咨询的路线。

图片

2、放缓节奏—稳定。

因为“炽烈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出共情的。而帮助他人把情绪节奏放慢下来,对情绪进行远观,是你对他们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p53)怎么放缓?我的答案是提问,用开放式问题对细节进行提问,放大镜式观察,在咨询师的“观察需要”下,来访者不得不放慢放大自己在当时那一刻的情绪感受。

图片

3、不匆忙评判—接纳

正的共情尊重每个人,相信生命本身就具备发生改变的天性,“我们能造成的对他人最大的伤害质疑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这种伤害会把个体的生命力的“河流”与其他的“水源”割裂开,让个体生命的“河流”慢慢干涸。(p57)

图片

4、关注身体感受—敏锐

情绪和躯体反应之间的关系无需多言,有学者将共情定义为“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面部肌肉的改变代表了你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会启动情绪的转变。”(p61)我们可以通过随时关注来访者的身体感受,倾听他的语速语调及其变化,来了解Ta目前所处的情绪状态,以提供相对同步的共情支持。

图片

5、向过去学习—觉察

“共情能在当下的连接和亲密关系中创造奇迹,同时它也关注着过去。所以我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理解旧有的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情。”(p62)尊重他人的过去,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这是培养我们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这一点类似于觉察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图片

6、让故事充分展开—信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有质量的共情,允许来访者用自己的节奏来讲述Ta的故事,这种允许的基础是咨询师对人性的充分信任,在这种信任的保护下,共情会让我们和来访者一起站在悬崖边--即深层情绪所在的地方,同时相信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尽力而为,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p66)

图片

7、保持距离—边界

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故事表层以下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的倾听,就必须设定边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需要有距离来保持镇静,当我们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时,需要的是后撤一步,留出距离观察一下这份感受,有这个距离空间的存在,那些倾向性的、片面的看法才能有地方暂时搁置,时间的轴线、资源化的视角才能有机会出现。这和我们看到一篇帖子哭的稀里哗啦时不一样,当你哭的稀里哗啦时,感受和想法之间的空间就消失了。


结语



疫情凶猛,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但就在这恐惧与悲伤漫延的非常时期,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我们的心理热线志愿者们不顾劳累地守在热线旁,看到医务工作者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付出,看到火神山工地的一些建设者们义无反顾地捐出自己这些天艰辛工作的全部报酬,看到骑行40公里给医疗队免费送菜的菜农,看到同胞们免费捐赠着自己从国外千辛万苦带回国的防护用品……能解释这一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困难的关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处境的理解,是共情这束光,穿透了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夜,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1.jpg


危机中的自我成长 焦虑,家庭系统中最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