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黑夜里的光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亚瑟·乔拉米卡里著、王春光翻译的《共情的力量》。今天我先从标签对共情的影响、共情式倾听和共情的有效表达三个方面对这本书做一个分享,抛砖引玉。
要共情,先去标签
有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感受这一点:有一条心理热线,曾经遇到过一位很多接线咨询师都发憷的来电者,关系建立很困难。时间久了,接线咨询师们都知道了这个来电,每次这个电话打过来,大家都有点忐忑不安。可是有一天,一位咨询师却跟这位来电者持续沟通了半个小时,结束时来电者表示自己的情绪有明显改善,并且打算去做一些平时没有动力去做的工作。这位咨询师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并没有,他只是在接起这个电话时没注意看来电号码。
共情式倾听
表达有效共情的“七色花” 1、开放式问题—好奇。 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好奇和对细节的探索,防止咨询师太快地给来访“答案”,同时也给来访者一些太快给出的答案留出发展改变的空间,其中最有力量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不知道”。封闭式的问题容易引发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权力的游戏”,而开放式的问题,就是在交出控制权,允许来访者引领咨询的路线。 2、放缓节奏—稳定。 因为“炽烈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出共情的。而帮助他人把情绪节奏放慢下来,对情绪进行远观,是你对他们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p53)怎么放缓?我的答案是提问,用开放式问题对细节进行提问,放大镜式观察,在咨询师的“观察需要”下,来访者不得不放慢放大自己在当时那一刻的情绪感受。 3、不匆忙评判—接纳。 真正的共情尊重每个人,相信生命本身就具备发生改变的天性,“我们能造成的对他人最大的伤害质疑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这种伤害会把个体的生命力的“河流”与其他的“水源”割裂开,让个体生命的“河流”慢慢干涸。(p57) 4、关注身体感受—敏锐。 情绪和躯体反应之间的关系无需多言,有学者将共情定义为“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面部肌肉的改变代表了你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会启动情绪的转变。”(p61)我们可以通过随时关注来访者的身体感受,倾听他的语速语调及其变化,来了解Ta目前所处的情绪状态,以提供相对同步的共情支持。 5、向过去学习—觉察。 “共情能在当下的连接和亲密关系中创造奇迹,同时它也关注着过去。所以我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理解旧有的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情。”(p62)尊重他人的过去,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这是培养我们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这一点类似于觉察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6、让故事充分展开—信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有质量的共情,允许来访者用自己的节奏来讲述Ta的故事,这种允许的基础是咨询师对人性的充分信任,在这种信任的保护下,共情会让我们和来访者一起站在悬崖边--即深层情绪所在的地方,同时相信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尽力而为,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p66) 7、保持距离—边界。 “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故事表层以下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的倾听,就必须设定边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需要有距离来保持镇静,当我们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时,需要的是后撤一步,留出距离观察一下这份感受,有这个距离空间的存在,那些倾向性的、片面的看法才能有地方暂时搁置,时间的轴线、资源化的视角才能有机会出现。这和我们看到一篇帖子哭的稀里哗啦时不一样,当你哭的稀里哗啦时,感受和想法之间的空间就消失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