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学术杂谈】基础测查 | 依恋、安全感
如果你家有孩子
如果你热衷于儿童心理
有个理论你需要关注
如果你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工作者
如果你是一位想有所疗效的成人心理工作者
如果你是婚姻家庭咨询师
有个理论你必须懂得
所有人
都绕不过去
成为一生基础
并为未来源源不断输送能量
依 恋 理 论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John Bowlby 最著名和持久的科学理论——依恋理论。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又替他的理论作后续研究和测试。以下是他们的一些研究结论参考:
·
·
·
说明:不是家长自己以为自己做得好,而是孩子确实能感觉到安全;请注意:这不是靠问孩子可以算数的,孩子可能因为怕你而敷衍你、不敢说,甚至孩子的自我理解、表达能力还让他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可参考以下客观事实,家长去发现、智慧的理解孩子、自己、爱人的情况。
·
·
·
·
·
·
·
·
·
依恋、安全感自查
父或母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曾经伤害过孩子,打、骂、把孩子推出门外,
孩子在3岁前有3天以上时间不在妈妈身边,
母亲曾经在孩子6岁前与孩子分离,
孩子曾经
尤其是3岁以内
曾经换过主要照顾者多人或轮流照看;
孩子曾经受到过惊吓, 伤害
家庭成员经常吵吵打打,
孩子目睹或听见过激烈的争吵、撕扯、打斗,
孩子自己或者目睹过父或母被暴力;
有过敏反应
常常发烧、呕吐、贪食或食欲不振
有尿床、尿裤子、屎沾到裤子上的情况
噩梦、夜惊、梦游
难以独处
入学后依然不能独自睡觉
孩子入园困难,
粘人, 离不了人, 害怕陌生环境,
对陌生人亲近, 不分亲疏远近;
与妈妈关系疏远,或对母亲没有情感;
胆小、内向、难信任他人、
对人总有不好的感觉、
不善与人建立关系,
在学校或幼儿园
易被忽视、回避、欺负人或被欺负、
不受欢迎、讨人嫌、“偷”东西、自伤、自杀、休学
上课捣乱、不注意听讲、没有规则、
不写作业、写作业困难等
语言发育不好
刻板、怕变化、
情绪变化快
有时让人难以理解
有自闭倾向等
对于儿童来说
除了解决表面的问题
关注儿童心理的重点是关注心理形成和发展走向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却有"足够好的母亲"
我们怎样让我们因为不懂、无意间的伤害
在没有形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前——被发现到
并得到修正, 是这代父母开始努力的目标
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对心理问题的纠治
夫妻一方总是疑神疑鬼对配偶不放心,
或者特别粘人,
难以信任他人,敏感,
不能走入婚姻,
或者不能接受生孩子,
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
常常觉得烦躁、消沉、空
常做噩梦,一个梦做了很多年
身体有莫名其妙的不舒服
与父母、或夫妻、或子女、或婆媳关系疏远或紧张
……
如果始终没有建立安全感
人将会用一生去寻找
……
依恋关系的建立
本身就是疗愈
有安全感的生命
才是幸福健康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