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华主任: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工作坊

唐登华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工作坊




唐登华其人其事

唐登华,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心理治疗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央国家机关健康大讲堂讲师团专家、中国科协“心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科普活动”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从事精神卫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一年,主要专长:情绪障碍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心理卫生,尤其是在心理治疗领域较为突出,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工作坊
3(1).jpg
第四届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大会主题工作坊

人类的心理活动不再仅仅是主观的现象,很多心理活动具有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特点,并且心理活动的客观的物质基础不断得到阐释。人类大多数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混淆了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的主客观性,从而导致个体内的心理冲突、群体内的人际冲突和社会的冲突。心理的主客观分析着重探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哪些是主观的、自我应该负责的,哪些又是客观的、自我应该接纳和相处的,从而健康管理内心的冲突和情绪、人际的冲突与社会的矛盾。该课程适合于专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也适合与自我成长及企业管理。


文章共赏

心理医生之“非”意


1(1).jpg


对于“心理医生”的理解,无论是在业界内还是在业界外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难有理想的定义,但有一些“非”意是值得大家探讨的。否则容易引起业界内外的误解。


首先是概念之非,“心理医生”这一名词不是来源于专业的界定,而是来源于大众和媒体,是指那些对心理健康有困难或有追求者进行咨询与治疗的人,包含了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但“医生”所对应的就应该是“患者”或“病人”,显然,“心理医生”所工作的对象很多都没有达到疾病状态甚至是健康的人,因此,这个概念不是太适合的,又有些人提出用“心理师”一词,而“心理”一词的范畴又极广,研究动物心理、实验心理、工业心理等的人似乎同样可以称作“心理师”,由此看来似乎还称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为好。


“高智慧”之非,这里不是说心理医生都是低智慧的人,而是指相对于来访者而言心理医生的智慧并不比比来访者为高,我们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完成自我成长,心理医生的作用只不过是帮助他们用好自己的智慧和潜能,而不是给来访者提供智慧,更不是在来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一个聪明能干的妈妈常常培养出一个自卑依赖的女儿,一个全能的领导亦多半带出一批低能而惟命是从的手下,同样,一个过于聪明的心理医生难免制造出一批不能接纳分离而自立的来访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平等”,这里面就包含有心理医生要把来访者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自己高高在上,作为一个专家、权威和智者来指导来访者,而作为来访者也不必觉得自己是比心理医生低的、没能力的。心理医生只是一个心理工作的职业者,他只是用他说学的专业和其自己来从事一项职业,不是圣人和牧师,来访者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时也大可不必有低人一等的耻感。


现实问题的解决者之非。很多的来访者通常会带着困扰自己的现实问题而来寻求帮助,并且常常会渴望心理医生能给他解决问题的灵丹妙方,“我要高考了感到很紧张这么办”?“我的配偶有外遇了,你能帮我来打这场婚姻的保卫战吗”?“我的孩子不愿上学怎么办”?所有的这些都是现实难题,都好比是一个个沉重的“铁球”,来访者抱不动了而来找心理医生求助,没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常会很好心地接过来访者的这些“铁球”而费尽心力地为来访者想办法,而结果常常是吃亏不讨好,“这个方法我试过了,没有用!”“我也这么想过,”“这样可能也行不通”等,这种过高的责任感和挫败感常常会打垮一大批初级心理医生,其实来访者不是不会想办法,现实中也不缺少帮他想办法的资源,在来看心理医生之前通常都是想了很多的办法、找了N个人的帮助,我们真的会有来访者不知道的好方法吗?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最好解决者,心理医生不是给来访者提供方法,而是帮助来访者去探究、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规律及潜能以及内外部资源等,从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和自我成长,如一个依赖性的女士在出嫁前依赖父亲,有了问题都要父亲给她想办法,父亲也是尽量给她解决,结婚以后其同样依赖丈夫,现在发现丈夫有外遇了而来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那么她在和心理医生的互动当中同样会把与父亲及丈夫的方式带过来,希望心理医生帮她应对丈夫的外遇问题,如果心理医生与其父亲和丈夫的回应方式一样去替她想办法解决,那只是重演了父女关系和夫妻关系,对这位女士的依赖性是不会有建设性的帮助,而也许这种依赖性恰巧是其夫妻关系危机的重要原因。


“心理侦探”之非。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医生抱有警惕之心,“你们心理医生太可怕了,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你们就能知道人家在想什么!”我常常会玩笑地回应:你又没有给我钱我干吗要分析你,你知不知道我分析你会死很多脑细胞!其实,心理医生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中是高度紧张的,如果整天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很快就会枯竭了,另外,成熟的心理医生在工作之外探究他人隐私的动机是不强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人的那些隐私性的情和欲他们自己都会有,在生活中好分析人的心理医生通常都是还没有真正入道的。


“没有痛苦”之非。“你们心理医生一定自我心理调节得很好,不会有痛苦吧?”这是很多人对心理医生的理解,其实一个人要是真的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快乐,心理医生要是没有了痛苦的感受他也就失去了感受来访者情感的能力,心理医生通常都是情感细腻而丰富,同样会有喜怒哀乐,同样食人间烟火。


心理医生在当今的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也是我们文化的产物,难免会有些“是”与“非”,大家评说的多了,也就清晰了。


2(1).jpg



祝卓宏教授:ACT与积极心理学工作坊 第四届临床与咨询心理 …